手足口病初期有多种症状表现,常发热,多为低热或中等度热,部分患儿高热,婴幼儿体温波动大;口腔内有疱疹或溃疡,致患儿拒食、流涎等;手、足有红色斑丘疹后转疱疹,分布呈离心性;部分患儿臀部有类似皮疹;部分患儿精神稍差,少数重患儿精神萎靡等,少数有消化道症状,且症状可能因个体差异不典型,家长发现类似症状且有相关接触史应及时带孩子就医。
一、发热表现
手足口病初期常出现发热症状,一般为低热或中等度热,体温多在38℃左右,但部分患儿可能会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甚至更高。不同年龄段患儿发热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婴幼儿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发热时可能更易出现体温波动较大的情况。例如,一项针对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研究显示,约70%-80%的患儿在发病初期会出现发热症状,其中部分婴幼儿发热可能更为频繁且体温上升较快。
二、口腔症状
1.疱疹或溃疡:口腔内是手足口病病毒易侵袭的部位,初期可看到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的疱疹或溃疡,多发生在舌、颊黏膜、硬腭等部位,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患儿会因口腔疼痛而出现拒食、流涎等表现,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会频繁哭闹,因为口腔疼痛影响进食和吞咽。比如,研究发现,手足口病患儿口腔症状出现的比例较高,约90%以上的患儿会有不同程度的口腔黏膜损害。
2.疼痛表现:由于口腔存在疱疹或溃疡,患儿会感到明显疼痛,这种疼痛会影响患儿的日常活动,如不愿说话、进食困难等。对于年龄较大的患儿,可能会表述口腔疼痛;而婴幼儿则通过哭闹、拒食等方式来表达不适。
三、手部和足部症状
1.皮疹特点:手、足部位会出现皮疹,初期为红色斑丘疹,随后可转化为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皮疹不痛、不痒、不结痂。皮疹的分布多呈离心性,即主要分布在手指、手掌、足底等部位,也可能波及手背、脚背等。例如,临床观察发现,手足口病患儿手部和足部皮疹的出现率较高,约80%左右的患儿会有手、足皮疹表现。
2.皮疹发展过程:皮疹从斑丘疹到疱疹有一个发展过程,一般在发病后的1-2天内开始出现,随着病情发展逐渐增多。不同患儿皮疹的严重程度可能不同,有的患儿皮疹较为局限,有的则可能分布较广泛。
四、臀部症状
部分患儿臀部也可能出现皮疹,表现为红色斑丘疹或疱疹,与手、足部位的皮疹特点相似。臀部皮疹的出现也是手足口病初期较常见的表现之一,其出现率约为50%-60%左右。
五、其他伴随症状
1.精神状态:部分患儿在初期可能会出现精神稍差的情况,但一般精神状态尚可;少数病情较重的患儿可能会出现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等表现。对于婴幼儿来说,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的变化,若发现患儿精神明显不如平时,需引起重视。
2.消化道症状:少数患儿可能会出现消化道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等,但这些症状相对口腔、手、足等部位的症状出现概率较低,约占20%-30%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手足口病的初期症状可能因患儿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有些患儿可能上述症状并不典型,尤其是一些免疫力较低或年龄较小的特殊患儿,如早产儿、有基础疾病的患儿等,其初期症状可能更不典型,需要医生结合相关检查进行综合判断。同时,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出现类似上述的症状,尤其是有接触手足口病患者史等情况时,应及时带孩子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