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缺血是怎么引起的
脑缺血可由血管因素、血液成分及血流动力学相关情况引起。血管因素中动脉粥样硬化会致动脉管腔狭窄影响脑部血供,血管栓塞的栓子可来自心脏、大血管等部位阻塞脑动脉引发缺血;血液成分异常中血液黏稠度增高会使血流不畅致脑缺血;血流动力学改变中血压过低过高均会引起脑缺血,心脏泵血功能障碍会因心输出量减少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发脑缺血。
一、血管因素相关引起脑缺血的情况
(一)动脉粥样硬化
1.发病机制及影响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缺血的常见血管因素。动脉壁上会逐渐形成粥样斑块,这些斑块会使动脉管腔狭窄。随着斑块的不断增大,管腔狭窄程度加重,会影响脑部的血液供应。例如,颈动脉粥样硬化时,颈动脉内的粥样斑块会使血流阻力增加,血流速度减慢,脑部的血液灌注量减少,从而引发脑缺血。这种情况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尤其是有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因为这些疾病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年龄的增长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年龄增加,血管的弹性逐渐下降,更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病变。
(二)血管栓塞
1.来源及影响
血管栓塞可导致脑缺血。栓子可来源于心脏、大血管等部位。例如,心房颤动时,心房内的附壁血栓脱落,随血流进入脑动脉,阻塞脑动脉血管,引起相应脑区域的缺血。心脏瓣膜病、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可能导致心脏内血栓形成,进而发生栓塞。对于有心脏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心房颤动的患者,发生脑栓塞导致脑缺血的风险明显增加。另外,大血管中的粥样斑块脱落也可能成为栓子,导致脑动脉栓塞,引发脑缺血。这种情况在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中也可能发生,比如长期吸烟、缺乏运动的人,血管壁更容易受到损伤,斑块更容易脱落形成栓子。
二、血液成分及血流动力学相关引起脑缺血的情况
(一)血液成分异常
1.血液黏稠度增高
当血液黏稠度增高时,血液的流动性下降,会影响脑部的血液循环。例如,患有红细胞增多症的患者,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异常增多,导致血液黏稠度显著升高,血流速度减慢,脑部供血相对不足,容易引发脑缺血。另外,长期脱水的人,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相对增多,也会使血液黏稠度增高,增加脑缺血的发生风险。这种情况在一些慢性疾病患者或者长期处于高温环境、水分摄入不足的人群中较为常见。
(二)血流动力学改变
1.血压异常
血压过低或过高都可能引起脑缺血。当血压过低时,脑部的灌注压下降,无法保证脑部足够的血液供应。例如,严重的体位性低血压患者,从卧位突然站起时,血压迅速下降,导致脑部短暂缺血,出现头晕等症状。而血压过高时,可能会引起脑血管的痉挛或损伤,也会影响脑血流。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会对脑血管造成损害,增加脑缺血的发生几率。对于老年人来说,血压调节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血压波动的影响而发生脑缺血。不同性别在血压异常导致脑缺血的风险上可能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女性在更年期等特殊生理阶段,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影响血压的稳定性,需要特别关注血压变化情况。
2.心脏泵血功能障碍
心脏泵血功能减弱时,心输出量减少,脑部的血液供应也会相应减少。例如,心肌病患者、严重的心律失常患者等,心脏的泵血功能受到影响,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发脑缺血。有心脏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心肌病的患者,需要密切关注心脏功能变化,以预防脑缺血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