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呼吸衰竭由慢性支气管炎病情进展致气道阻塞加重、通气功能恶化引发,低氧血症因多种因素致PaO降低,二氧化碳潴留因肺泡通气量不足致PaCO升高;年龄大、女性、长期吸烟及未规范治疗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更易发生;自发性气胸是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细支气管炎症致肺泡破裂、肺大疱破裂气体进入胸腔引起,儿童、女性、长期重体力劳动及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者表现或风险有别;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慢性支气管炎致肺血管阻力增加,右心肥厚扩张所致,老年、女性、长期吸烟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发生风险更高。
一、慢性呼吸衰竭
1.发生机制:慢性支气管炎病情进展时,气道阻塞进一步加重,通气功能不断恶化,最终可发展为慢性呼吸衰竭。在低氧血症方面,由于肺泡通气不足、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弥散功能障碍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氧气吸入减少与气体交换障碍,使得动脉血氧分压(PaO)降低;而二氧化碳潴留则主要是因为肺泡通气量不足引起,当肺泡通气量不能满足机体排出二氧化碳的需要时,二氧化碳在体内潴留,导致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升高。
2.影响因素与特殊人群情况:年龄较大的患者本身心肺功能储备较差,慢性支气管炎病情的进展更容易诱发慢性呼吸衰竭。女性患者在激素水平等因素影响下,呼吸调节功能相对男性可能有一定差异,在慢性支气管炎发展过程中,发生慢性呼吸衰竭的风险可能也会有所不同。长期吸烟的患者,其气道损伤更严重,通气功能障碍更为显著,也就更易出现慢性呼吸衰竭。有长期慢性支气管炎病史且未规范治疗的患者,气道结构和功能损害已较为严重,发生慢性呼吸衰竭的几率大大增加。
二、自发性气胸
1.产生原因: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细支气管炎症导致管腔狭窄,形成不完全阻塞,吸气时空气容易进入肺泡,而呼气时因管腔缩小,气体排出困难,肺泡内压力不断增高,最终导致肺泡破裂。多个破裂的肺泡融合成肺大疱,肺大疱可因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导致肺大疱破裂,气体进入胸腔,引发自发性气胸。
2.不同人群表现与注意要点:儿童患者由于胸廓弹性较好等特点,自发性气胸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更易被漏诊或误诊。女性患者在发生自发性气胸时,胸痛等症状可能因个体对疼痛的感知差异而表现不典型。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患者,在用力劳作过程中更易诱发自发性气胸,所以这类人群要特别注意避免剧烈的用力动作。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的患者,本身气道状态不佳,一旦发生自发性气胸,病情可能进展较快,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病情变化。
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发病原理:慢性支气管炎引起的长期气道炎症、阻塞等病变,会使肺血管阻力增加。为了克服增高的肺血管阻力,右心需要加强收缩来维持正常的肺动脉血流,久而久之,右心发生肥厚、扩张,发展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在这个过程中,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持续存在,会导致肺血管收缩、重构,进一步加重右心的负担。
2.各人群面临风险及应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本身各脏器功能衰退,发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风险更高,且病情进展可能更迅速。女性患者在激素等因素影响下,心肺功能的代偿能力相对可能较弱,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中需要更精心的关注。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其肺血管病变更为严重,发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几率远高于戒烟者,所以这类患者应积极戒烟,以延缓病情向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