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夜惊症状
小孩夜惊是儿童睡眠障碍常见表现,多在入睡特定时段突然惊醒,有惊恐表情等表现且难唤醒、醒后多无记忆。其发生与发育、心理、遗传、睡眠环境及其他疾病等因素有关。应对可通过改善睡眠环境、调整作息、心理安抚等非药物干预,婴幼儿和稍大儿童有不同注意事项,还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减少发作。
夜惊是儿童睡眠障碍的一种常见表现,多发生在儿童入睡后的特定时间段,通常表现为突然从睡眠中惊醒,呈现出惊恐的表情,可能会大声哭闹、尖叫,同时伴有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大汗淋漓等自主神经兴奋的表现,有些孩子还可能会出现挣扎、乱跑等动作,但一般难以被唤醒,对周围人的安抚通常没有明显反应。发作持续时间一般为数分钟,之后孩子可能会再次入睡,但醒来后往往对夜惊发作的过程没有记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夜惊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婴幼儿时期可能更多表现为突然的哭闹和身体的不安躁动,较大儿童可能更易出现惊恐的面部表情和较剧烈的肢体动作。
发生原因
发育因素:儿童的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成熟,大脑皮层的抑制功能相对较弱,在睡眠过程中,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容易出现紊乱,从而导致夜惊发作。尤其是在3-12岁的儿童中较为常见,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系统逐渐发育完善,夜惊的发生率会逐渐降低。
心理因素:如果儿童近期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如生活环境的改变(换新环境、搬家等)、与家人分离、受到惊吓、过度紧张焦虑等,都可能诱发夜惊。例如,孩子在幼儿园与同伴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回家后可能在睡眠中出现夜惊现象。
遗传因素:有研究表明,夜惊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夜惊或其他睡眠障碍的病史,儿童发生夜惊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睡眠环境因素:睡眠环境不舒适,如睡眠环境嘈杂、温度过高或过低、被褥过厚或过薄等,都可能干扰儿童的睡眠,引发夜惊。另外,睡前过于兴奋,如剧烈玩耍、观看刺激性的电视节目等,也可能导致夜间睡眠时大脑皮层仍处于相对兴奋状态,容易出现夜惊。
其他因素:一些疾病状态也可能与夜惊有关,如发热性疾病,在发热初期体温上升阶段,可能会出现夜惊;胃肠道功能紊乱,如睡前过饱或饥饿等,也可能影响睡眠,诱发夜惊。
应对措施及注意事项
非药物干预
改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舒适,温度适宜(一般建议20-25℃),被褥厚薄适中,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
调整生活作息:帮助孩子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睡前过度兴奋,例如睡前1-2小时避免剧烈运动和观看刺激性的影视内容,可以安排一些安静的活动,如听轻柔的音乐、讲故事等,让孩子的身体和情绪逐渐放松下来,有利于进入良好的睡眠状态。
心理安抚: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了解孩子是否有心理压力源,及时给予心理安抚和疏导。例如,当发现孩子因为心理原因出现夜惊时,家长要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帮助孩子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
特殊人群提示:对于婴幼儿,家长在夜间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睡眠情况,一旦发现夜惊,不要过于惊慌,避免大声呼喊惊吓到孩子,尽量保持安静的环境,轻轻安抚孩子,待孩子平静后继续观察。对于年龄稍大的儿童,要与孩子沟通,了解其内心想法,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应对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同时,要注意孩子的饮食规律,避免睡前过饱或饥饿,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如发热性疾病或胃肠道疾病等,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从根源上减少夜惊发作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