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肿块与肿瘤在定义、性质、影像学表现、生物学行为、人群分布及诊断方法等方面有明显区别,乳房肿块部分由良性病变等引起,肿瘤分良恶性,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表现等不同,不同类型好发人群有差异,诊断需综合多种检查,及时区分对制定合理治疗方案至关重要,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规范检查诊断
一、定义与性质
1.乳房肿块:是乳房组织内可触及的异常团块,可为多种性质。部分是良性病变导致,如乳腺纤维腺瘤,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活动度好,生长缓慢,与雌激素水平升高可能相关,常见于青年女性;也可能是一些炎性病变引起的肿块,如急性乳腺炎,常伴有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多有哺乳期乳头皲裂等诱因。
2.乳房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如乳腺纤维腺瘤、乳管内乳头状瘤等,一般边界清楚,包膜完整,生长相对局限;恶性肿瘤主要是乳腺癌,癌细胞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活动度差,可伴有乳头溢液、橘皮样皮肤改变等表现,严重威胁健康。
二、影像学表现差异
1.乳房肿块:乳腺超声检查时,良性肿块多呈规则的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晰,包膜完整,内部回声均匀;乳腺X线摄影(钼靶)下,良性肿块形态多规则,边缘光滑,周围组织一般无明显浸润表现。
2.乳房肿瘤:乳腺癌在乳腺超声下常表现为低回声结节,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纵横比大于1,内部回声不均匀,可有微小钙化等;乳腺钼靶下可见不规则肿块影,边缘有毛刺征,可有沙砾样钙化等恶性征象。
三、生物学行为不同
1.乳房肿块:多数良性肿块生物学行为温和,不侵犯周围组织,不发生转移,对身体的危害主要是局部可能引起的不适等,通过手术切除等治疗后预后良好,一般不会危及生命。例如乳腺纤维腺瘤,手术切除后复发几率相对较低。
2.乳房肿瘤:恶性肿瘤生物学行为具有侵袭性,会侵犯周围组织器官,还可通过淋巴循环、血液循环等途径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如转移至肺部、骨骼、肝脏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寿命。乳腺癌如果发现较晚发生转移,治疗难度会大大增加。
四、人群分布及相关因素
1.乳房肿块:不同类型的乳房肿块好发人群有差异。乳腺纤维腺瘤多见于18~25岁的青年女性,与体内雌激素水平波动有关;炎性肿块多见于哺乳期女性,与乳汁淤积、细菌感染等因素相关。
2.乳房肿瘤:乳腺癌好发于40~60岁的女性,绝经前后发病率较高,此外,有乳腺癌家族史、未生育或晚生育、月经初潮早绝经晚等因素会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而乳腺纤维腺瘤等良性肿瘤发病年龄相对更年轻,没有明显的性别倾向(男女均可发生,但男性发病率极低)。
五、诊断方法及要点
1.乳房肿块:主要依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超声、钼靶等检查。医生通过询问患者发现肿块的时间、生长速度、有无疼痛等病史,进行乳房触诊初步判断肿块的质地、活动度等,再结合超声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肿块的性质。
2.乳房肿瘤:除了上述检查外,对于怀疑恶性的肿瘤还需要进行病理活检,通过穿刺或手术切除肿块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这是确诊乳房肿瘤良恶性的金标准。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肿瘤细胞的形态、结构等特征,判断是良性肿瘤还是乳腺癌等恶性肿瘤。
总之,乳房肿块和肿瘤在定义、性质、影像学表现、生物学行为、人群分布及诊断方法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及时准确地区分乳房肿块和肿瘤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一旦发现乳房有异常肿块等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规范的检查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