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会引发排便习惯改变(部分患者排便次数增多,年龄大、有长期不良排便习惯者更易出现)、粪便性状改变(包括便血、粪便变细)、腹痛(早期隐痛胀痛、部位不固定,进展后加重且定位明确)、腹部肿块(肿瘤生长到一定大小或与周围组织粘连可摸到,右半结肠癌触及概率相对高)、全身症状(贫血、消瘦,贫血因长期慢性失血,消瘦因肿瘤消耗等),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需关注自身相关症状及时排查。
一、排便习惯改变
部分大肠癌患者会出现排便次数增多的情况,可能从每天1-2次变为3-4次甚至更多。这是因为肿瘤刺激肠道,导致肠道蠕动加快。例如有研究发现,在大肠癌患者中约30%-40%会首先出现排便次数增加的症状。对于年龄较大、有长期不良排便习惯(如久坐、膳食纤维摄入少)的人群,更易出现排便习惯改变,需密切关注自身排便情况。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可能会影响对排便习惯改变的判断,应注意结合非特殊时期的排便情况综合评估。
二、粪便性状改变
便血:粪便中带血是大肠癌常见症状之一。多为暗红色或鲜红色血液,血液与粪便混合不均匀。这是由于肿瘤表面溃烂、血管破裂所致。据统计,约60%-80%的大肠癌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便血。对于有长期便秘或腹泻病史、年龄在40岁以上的人群,出现便血症状需高度警惕大肠癌可能。男性和女性在便血表现上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性别因其他疾病导致便血的概率不同,需注意鉴别。
粪便变细:肿瘤生长导致肠腔狭窄,粪便通过时会变细。当肠道内肿瘤逐渐增大占据肠腔空间,使得肠腔内径变小,粪便通过受阻,就会出现粪便变细的情况。这种情况在中晚期大肠癌患者中较为常见,对于长期有肠道功能紊乱、体重逐渐减轻的人群,出现粪便变细应及时就医检查。
三、腹痛
早期可能表现为隐痛、胀痛,疼痛部位不固定。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能逐渐加重且定位相对明确。这是因为肿瘤刺激肠道,引起肠道痉挛或肿瘤侵犯周围组织所致。例如,右半结肠癌患者腹痛多位于右侧腹部,左半结肠癌患者腹痛多位于左下腹。对于有慢性肠道炎症病史、经常接触致癌物质(如长期吸烟、饮酒)的人群,出现腹痛症状要及时排查大肠癌。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对腹痛的感知和表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等非典型症状,需引起家长重视。
四、腹部肿块
当肿瘤生长到一定大小,或与周围组织粘连时,可在腹部摸到肿块。肿块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差。右半结肠癌可触及肿块的概率相对较高,左半结肠癌由于肠腔相对较窄,肿块不易被触及。对于有家族大肠癌病史、长期处于不良生活环境(如污染严重、接触化学毒物)的人群,定期进行腹部触诊及相关检查很重要。老年人腹部脂肪较多,触摸肿块可能相对困难,需借助超声、CT等检查辅助诊断。
五、全身症状
贫血:长期慢性失血可导致患者出现贫血症状,如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这是因为肿瘤不断出血,血液丢失,身体无法及时补充,从而引起贫血。在大肠癌患者中,约50%-60%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对于贫血原因不明、经一般补血治疗效果不佳的人群,要考虑大肠癌的可能。女性本身有月经失血等情况,出现贫血时更要仔细排查病因。
消瘦:患者可出现体重减轻、消瘦的情况。这是由于肿瘤消耗身体能量,患者食欲减退等多种因素导致。随着病情进展,消瘦会逐渐加重。对于短期内体重明显下降、食欲明显减退的人群,应警惕大肠癌的发生。老年人基础代谢率低,消瘦可能更容易被忽视,需密切关注体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