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急性乳腺炎和非哺乳期乳腺炎
急性乳腺炎与非哺乳期乳腺炎在发病群体、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病程及预后方面存在差异。急性乳腺炎多发生于哺乳期女性,局部红、肿、热、痛伴全身发热寒战,超声示不均匀低回声区等,及时治预后较好,否则可致脓肿;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病群体不局限,局部症状多样、全身症状轻,超声表现多样,病程长易复发,对乳房外观和功能可能有影响,特殊人群需相应注意。
一、发病群体差异
1.急性乳腺炎:多发生于哺乳期女性,尤其是产后1-2个月的哺乳期妇女较为常见,这与哺乳期乳汁淤积、细菌入侵等因素相关,乳汁淤积为细菌滋生提供了良好环境,而产后女性身体抵抗力相对较低,易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
2.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病群体不局限于哺乳期女性,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包括非哺乳期的女性,甚至男性也可能发病,但相对较少见,其发病与自身免疫、乳腺导管排泄障碍、感染等多种非哺乳期相关因素有关。
二、临床表现差异
1.急性乳腺炎:
局部表现:常表现为乳房局部的红、肿、热、痛,炎症初期乳房出现胀痛性肿块,皮肤温度升高,随着病情进展,肿块可能逐渐增大,疼痛加剧,可伴有搏动性疼痛,部分患者可出现化脓,乳房内可触及波动感的脓肿。
全身表现:患者多有发热,体温可在38-40℃左右,伴有寒战等全身感染症状,这是因为细菌感染引发全身炎症反应。
2.非哺乳期乳腺炎:
局部表现:乳房局部症状相对多样,可表现为乳房肿块,肿块位置不定,质地较硬,与周围组织粘连,皮肤可出现橘皮样改变或乳头内陷等,部分患者乳房皮肤可出现窦道或瘘管,有脓性分泌物排出。
全身表现:全身症状相对较轻,一般无明显高热、寒战等严重全身感染表现,少数患者可能有低热情况。
三、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差异
1.超声检查:
急性乳腺炎:超声表现为乳房内不均匀低回声区,边界不清,内部可见不规则的无回声区,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显示病灶内血流信号丰富。
非哺乳期乳腺炎:超声表现多样,可呈现低回声、混合回声或高回声肿块,肿块边界多不清晰,部分可伴有导管扩张等表现。
2.病理检查:
急性乳腺炎:病理主要表现为乳腺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非哺乳期乳腺炎:病理表现复杂,可出现乳腺导管扩张、淋巴细胞浸润、肉芽肿形成等不同病理改变,如肉芽肿性乳腺炎病理可见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形成的肉芽肿等特征性表现。
四、病程及预后差异
1.急性乳腺炎:若能及时治疗,如通过排空乳汁、应用抗生素等治疗措施,病程相对较短,预后较好,一般炎症可消退,乳房功能多能恢复正常。但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发展为乳房脓肿,需要进行切开引流,病程延长,预后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
2.非哺乳期乳腺炎:病程相对较长,容易反复发作,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且可能会对乳房外观和功能产生一定影响,如形成乳房畸形、乳腺导管破坏等,但具体预后因个体病情差异较大,与疾病的分型、治疗是否及时规范等因素有关。
特殊人群方面,哺乳期女性发生急性乳腺炎时,需特别注意及时排空乳汁,因为乳汁淤积是重要诱因,同时要注意保持乳头清洁,避免细菌感染,若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应及时就医;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无论男女,都要重视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避免病情延误导致不良后果,同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增强自身免疫力,对于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利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治疗和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