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判断脱水程度,分轻度(失水量占体重3%-5%,表现较轻)、中度(失水量占体重5%-10%,表现较明显)、重度(失水量占体重10%以上,情况危急)。轻、中度脱水可通过口服补液(按年龄等调整量和方式)、饮食调整(按年龄和病史调整)干预;重度脱水需紧急送医静脉补液,无论何种脱水都要及时就医。早产儿和有基础疾病小孩脱水时需特殊护理,处理更谨慎。
一、判断脱水程度
1.轻度脱水:失水量占体重的3%-5%,小孩精神稍差,略有烦躁不安,皮肤稍干燥,弹性尚可,眼窝和前囟稍凹陷,哭时有泪,口腔黏膜稍干燥,尿量稍减少。
2.中度脱水:失水量占体重的5%-10%,小孩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皮肤苍白、干燥、弹性较差,眼窝和前囟明显凹陷,哭时泪少,口腔黏膜干燥,四肢稍凉,尿量明显减少。
3.重度脱水:失水量占体重的10%以上,小孩呈昏睡或昏迷状态,皮肤极度干燥、弹性极差,眼窝和前囟深凹陷,眼闭不合,哭时无泪,口腔黏膜极干燥,尿量极少或无尿,可出现休克症状,如精神差、血压下降、四肢厥冷等。
二、轻、中度脱水的非药物干预措施
1.口服补液
年龄因素:对于6个月-2岁的小孩,轻度脱水可给予口服补液盐(ORS),每公斤体重50-100ml,在4小时内少量多次服用;中度脱水可给予每公斤体重100-150ml,在4-6小时内服用完。对于6个月以下的婴儿,口服补液时要特别注意少量多次,避免一次大量服用引起呕吐。
生活方式:口服补液时可使用小勺或滴管缓慢喂服,避免快速大口灌服导致呕吐。可以分多次给予,比如每1-2分钟喂5-10ml,然后休息一会儿再继续喂。
2.饮食调整
年龄因素:如果小孩正在添加辅食,轻度脱水时可继续正常饮食,但要适当增加水分摄入;中度脱水时,可在口服补液的基础上,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稀粥等,但要注意避免给小孩食用油腻、刺激性食物。对于婴儿,可继续母乳喂养,母乳喂养的频率可适当增加,因为母乳中含有一定的水分和电解质,有利于补充水分和纠正脱水。
病史因素:如果小孩有乳糖不耐受的病史,在选择口服补液盐时要注意选择无乳糖配方的口服补液盐;如果小孩有胃肠道疾病病史,在饮食调整时要更加谨慎,遵循易消化、少刺激的原则。
三、重度脱水的紧急处理及就医
1.紧急处理
重度脱水时小孩情况危急,需立即送往医院或进行现场的紧急静脉补液。如果在送往医院途中,要让小孩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窒息。
2.及时就医
无论脱水程度如何,一旦发现小孩有脱水表现,如精神差、尿量减少、眼窝凹陷等,都应及时带小孩就医。医生会根据小孩的具体情况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治疗,可能会通过静脉输液来快速纠正脱水,静脉输液会根据小孩的体重、脱水程度等计算补液量和补液成分,以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
四、特殊人群提示
1.早产儿:早产儿由于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对脱水的耐受性更差,发生脱水时病情变化更快。在护理早产儿出现脱水情况时,要更加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如呼吸、心率、体温等,口服补液时要格外小心,避免过量喂养导致呕吐,就医时要向医生详细告知早产儿的早产史等情况。
2.有基础疾病的小孩: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肾脏病等基础疾病的小孩,发生脱水时更容易出现并发症。在处理脱水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影响,口服补液或静脉补液时都要更加谨慎,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的相关指标变化,就医时要向医生详细说明小孩的基础疾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