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与风疹的区别
荨麻疹是过敏性疾病,由多种因素致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出现风团等表现,可通过血常规等检查诊断,用抗组胺药等治疗并避免接触过敏原预防;风疹是风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有发热皮疹等表现,靠实验室检查诊断,对症支持治疗,接种疫苗预防
一、定义与病因
1.荨麻疹:是一种以风团样皮疹为特征的过敏性疾病,病因复杂,与食物(如鱼虾、蛋类等)、药物(如青霉素等)、感染(如病毒、细菌感染)、吸入物(如花粉、尘螨)、物理因素(如冷、热、日光)、自身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机体免疫系统对这些内外因素产生过度反应,导致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风团。
2.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多见于儿童,冬春季高发,病毒感染人体后在体内繁殖并引发一系列病理过程,导致发热、皮疹等表现。
二、临床表现
1.荨麻疹:皮疹为风团,常突然发生,数小时内可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但易反复发作,风团大小形态不一,颜色可为红色或白色,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部分患者可伴有腹痛、腹泻、呼吸困难等全身症状,若发生在喉部可引起喉水肿,危及生命。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生活中接触过敏原机会多的人群更易患病,有过敏病史者风险更高。
2.风疹:前驱期短,一般有低热或中度发热、头痛、食欲减退、疲倦、乏力等全身症状,1-2天后出现皮疹,皮疹先从面颈部开始,24小时内蔓延至全身,为淡红色斑丘疹,直径2-3mm,可融合成片,一般3天左右皮疹消退,不留色素沉着,耳后、枕后及颈部淋巴结肿大是风疹的典型表现,多见于儿童,尤其是未接种风疹疫苗的儿童,成人也可发病。
三、实验室检查
1.荨麻疹:血常规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若有感染因素,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血清IgE可升高,通过变应原检测可帮助明确过敏原,不同年龄人群变应原谱有差异,儿童常见食物、吸入物变应原,成人可能有药物、接触物等变应原。
2.风疹:病毒分离可从患者鼻咽分泌物、血液等标本中分离出风疹病毒,血清学检查中,风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提示近期感染,IgG抗体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滴度≥4倍升高也有诊断意义,不同年龄人群检测结果解读需结合临床,儿童感染后抗体变化有其特点。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荨麻疹:主要根据典型的风团皮疹,骤起骤退,伴有瘙痒等表现即可诊断,需与丘疹性荨麻疹等疾病鉴别,丘疹性荨麻疹好发于儿童,皮疹为红色风团样丘疹,中央常有小水疱,瘙痒剧烈,病程较长。
2.风疹: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诊断,需与麻疹、猩红热等疾病鉴别,麻疹有典型的发热、咳嗽、流涕、口腔麻疹黏膜斑等表现,皮疹为红色斑丘疹,自头面部向下蔓延,退疹后有色素沉着及脱屑;猩红热有发热、咽痛、草莓舌等表现,皮疹为弥漫性充血的皮肤上有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褪色,疹间无正常皮肤。
五、治疗与预防
1.荨麻疹:治疗主要是去除病因,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不同年龄儿童使用抗组胺药物需注意药物剂型和剂量,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如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等。预防上应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明确过敏原的人群要做好防护。
2.风疹: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发热时以患者舒适度为标准进行处理,优先非药物干预,如物理降温等,注意休息、多饮水。预防主要是接种风疹疫苗,儿童应按免疫规划程序及时接种疫苗,成人中未免疫且有接触风疹风险者也可接种疫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