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检查什么项目
肝癌的诊断涉及血液学、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血液学检查中甲胎蛋白对肝癌筛查等有重要意义,肝功能检查可反映肝脏情况;影像学检查里超声是常用筛查方法,CT增强对肝癌诊断价值高,MRI在显示相关情况优于CT;病理学检查的肝穿刺活检可明确病变性质但有风险,不同人群检查需考虑个体情况。
一、血液学检查
1.甲胎蛋白(AFP):是一种糖蛋白,主要由胎儿肝细胞及卵黄囊合成。在肝癌患者血清中AFP水平常明显升高,对于肝癌的筛查、诊断、判断治疗效果及预测复发等有重要意义。一般人群中AFP正常参考值通常<25μg/L,若AFP持续升高且排除妊娠、生殖腺胚胎瘤等情况,需高度警惕肝癌可能。对于有慢性肝病(如乙肝、丙肝)病史、长期饮酒等高危人群,定期检测AFP有助于早期发现肝癌。
2.肝功能检查: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肝癌患者肝功能可能出现异常,如ALT、AST可不同程度升高,胆红素升高提示肝功能损害及胆道梗阻等情况,白蛋白降低可能反映肝脏合成功能下降。不同年龄、性别人群肝功能指标正常范围略有差异,一般来说,成年人ALT正常参考值为5~40U/L,AST为8~40U/L,总胆红素正常参考值为3.4~17.1μmol/L等。对于有长期饮酒史的人群,肝功能检查更需关注,因为饮酒可能加重肝脏损害,影响肝功能指标。有慢性肝病病史人群,肝功能异常可能提示肝病活动,需进一步排查肝癌等情况。
二、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是肝癌筛查的常用方法,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可重复性强等优点。超声可发现肝脏内的占位性病变,初步判断病变的大小、形态、位置及血流情况等。一般来说,超声能检测出直径1cm左右的肝癌病灶。对于不同年龄、性别人群,超声检查的操作及结果判读基本一致,但对于肥胖患者,超声检查可能受气体、脂肪等干扰,影响结果准确性。有慢性肝病病史人群,建议每6个月进行一次超声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肝癌。
2.计算机断层扫描(CT):包括平扫CT和增强CT。增强CT对肝癌的诊断价值较高,能清晰显示肝癌的大小、数目、形态、部位、边界、血供情况等,有助于鉴别肝癌与其他肝脏占位性病变。CT检查对于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操作基本相同,但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含碘造影剂可能有风险,需谨慎评估。有肾功能不全病史人群进行CT增强检查时,需提前告知医生,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如选择合适的造影剂或调整检查方案。
3.磁共振成像(MRI):对肝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显示肝癌的边界、血管侵犯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方面优于CT。MRI检查对于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操作无特殊差异,但对于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如心脏起搏器、金属关节等)的患者,不能进行MRI检查。有金属植入物病史人群在进行检查前需详细告知医生植入物情况,以便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三、病理学检查
1.肝穿刺活检:是获取肝癌组织进行病理诊断的重要方法。通过穿刺针获取肝脏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病变的性质是否为肝癌。肝穿刺活检有一定的风险,如出血、感染等,但对于诊断不明确的肝脏占位性病变,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手段。对于不同年龄、性别人群,肝穿刺活检的操作需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评估,如凝血功能较差的患者,肝穿刺活检后出血风险增加,需提前纠正凝血功能。有凝血功能障碍病史人群进行肝穿刺活检前,需积极治疗,改善凝血功能,降低出血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