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乳腺炎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抗生素治疗、手术治疗和中医中药治疗。一般治疗有排空乳汁、局部热敷;抗生素治疗需根据情况选药及确定疗程;脓肿形成时手术切开引流;中医中药治疗包括内服方剂及外敷、针灸等外治。
一、一般治疗
1.排空乳汁
对于哺乳期女性,频繁哺乳或使用吸奶器排空乳汁是重要的措施。乳汁淤积是急性乳腺炎的常见诱因之一,及时排空乳汁可以减轻乳房肿胀,阻止炎症进一步发展。例如,每2-3小时哺乳一次,每次尽量将一侧乳房的乳汁排空后再换另一侧。对于婴儿无法有效吸吮的情况,吸奶器是很好的辅助工具。
非哺乳期女性若有乳汁淤积情况,也需通过适当方式排空乳汁,如轻柔按摩乳房配合吸奶器等,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刺激导致炎症加重。
2.局部热敷
在急性乳腺炎早期,可采用局部热敷的方法。用温热的毛巾湿敷乳房,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左右,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热敷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乳房疼痛和肿胀。不过,若局部皮肤有破损或炎症加重有红肿热痛加剧趋势时,应避免热敷。
二、抗生素治疗
1.用药选择
当急性乳腺炎合并感染且病情较重时,需要使用抗生素。一般首选青霉素类抗生素,如青霉素G等。如果患者对青霉素过敏,可选用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生素的选择应根据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来调整,但在经验性用药时,要考虑常见病原菌及药物的抗菌谱。
对于哺乳期女性使用抗生素需谨慎,要选择对婴儿影响较小的药物。例如,青霉素类药物在哺乳期使用相对安全,而某些喹诺酮类等药物可能会对婴儿产生不良影响,应避免使用。
2.用药疗程
抗生素的使用疗程一般为1-2周左右,但具体疗程需根据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来确定。在使用抗生素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如体温是否恢复正常、乳房红肿疼痛是否缓解等。当症状明显改善后,可考虑逐渐减量停药,但不能随意过早停药,以免病情复发。
三、手术治疗
1.脓肿形成时的手术
当急性乳腺炎发展至脓肿形成阶段时,需要进行手术切开引流。手术应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切开皮肤和乳腺组织,引流脓液。手术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切口,一般为放射状切口,以减少对乳腺导管的损伤。
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或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手术风险可能会增加。在手术前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和局部病情,确保手术安全。例如,孕妇在手术时要注意手术操作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手术方式和麻醉方式。同时,对于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以促进伤口愈合,降低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四、中医中药治疗
1.中药内服
中医认为急性乳腺炎多由肝气郁结、胃热壅盛等引起,可选用柴胡疏肝散、瓜蒌牛蒡汤等方剂进行治疗。这些方剂具有疏肝理气、清热解毒、通乳消肿等功效。例如,瓜蒌牛蒡汤中的瓜蒌、牛蒡子等药物具有清热消肿、解毒透疹等作用,能够缓解急性乳腺炎患者的乳房红肿疼痛等症状。
中医中药治疗在哺乳期女性中的应用需要考虑对婴儿的影响,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选用中药方剂,避免使用对婴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成分。
2.中医外治
可采用中药外敷的方法,如使用金黄散、玉露散等中药制成糊状外敷乳房,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此外,还可以通过针灸等中医外治方法来辅助治疗,如针刺肩井、膻中、足三里等穴位,起到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的作用,有助于缓解急性乳腺炎的症状。但中医外治方法的操作需要由专业的中医师进行,以确保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