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的防治包括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矫正骨骼畸形、治疗基础疾病,不同人群有特殊提示,各年龄段佝偻病患儿需按情况补充维生素D,在补充维生素D基础上有低钙表现等可补钙剂,不同月龄婴儿钙需要量不同,6个月内和以上婴儿骨骼畸形矫正时机及方法不同,由基础疾病引起佝偻病需治疗基础疾病,婴幼儿、早产儿、母乳喂养儿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补充维生素D
1.原理:维生素D可促进肠道钙吸收,增加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提高血钙浓度,有助于骨的钙化。人体皮肤内的7-脱氢胆固醇经日光中紫外线照射后可转变为维生素D,这是体内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另外也可从食物中摄取维生素D,如深海鱼、动物肝脏、蛋黄等。对于佝偻病患儿,需补充外源性维生素D来纠正缺乏。
2.适用情况:各年龄段佝偻病患儿均需补充维生素D,婴幼儿可通过多晒太阳(每日户外活动1-2小时)来获取维生素D,同时遵医嘱补充维生素D制剂,一般足月儿生后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400IU/日,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生后1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800IU/日,3个月后改预防量400IU/日,持续补充至2岁。
二、补充钙剂
1.原理:钙是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补充钙剂可增加血钙浓度,有助于骨骼的矿化。
2.适用情况:在补充维生素D的基础上,若患儿存在低钙表现或血钙水平较低,可适当补充钙剂。对于6个月以内婴儿,每天钙需要量为200-260mg,6个月以上婴儿每天钙需要量为300-1000mg,可选择碳酸钙、葡萄糖酸钙等钙剂,但需注意钙剂的补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过量补钙导致便秘等不良反应。
三、矫正骨骼畸形
1.时机:对于6个月以内婴儿,骨骼畸形多为佝偻病活动早期,及时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后可自行矫正;对于6个月以上患儿,若有骨骼畸形,需在维生素D水平正常后进行矫正。
2.方法
体位矫正:对于胸廓畸形(如鸡胸、漏斗胸),可让患儿进行俯卧位抬头、游泳等运动,增加胸廓活动,促进畸形矫正。
器械矫正:对于严重的下肢畸形(如O型腿、X型腿),可使用矫形支具等进行矫正,但需在医生评估后选择合适的支具,并定期调整。
四、治疗基础疾病
1.原理:某些疾病可导致佝偻病,如慢性腹泻、肝胆疾病等,治疗基础疾病可从根源上改善患儿钙、磷代谢,促进佝偻病恢复。
2.适用情况:若佝偻病是由基础疾病引起,如患儿合并慢性腹泻,需积极治疗腹泻,调整肠道功能,改善营养物质的吸收;若合并肝胆疾病,需针对肝胆疾病进行相应治疗,如治疗肝炎、改善胆汁分泌等,以纠正因基础疾病导致的维生素D和钙吸收障碍。
特殊人群提示
婴幼儿:婴幼儿处于生长发育快速阶段,对维生素D和钙的需求高,且皮肤薄嫩,晒太阳时需注意避免晒伤,可选择在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晒太阳,时间逐渐增加。同时,由于婴幼儿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善,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时需严格遵循医生建议的剂量,避免过量导致中毒。
早产儿:早产儿本身储存的维生素D和钙较少,生长速度又比足月儿快,更容易发生佝偻病,因此需更早开始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且剂量相对足月儿更大,家长需密切关注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定期监测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等指标,根据检查结果调整补充方案。
母乳喂养儿: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较低,纯母乳喂养的婴儿若不及时补充维生素D,容易发生佝偻病,因此纯母乳喂养的婴儿生后2周开始就需补充维生素D400IU/日,母亲也可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提高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