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炎的相关评估包括病史采集、症状评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病史采集需问月经、生育、宫腔操作及急性盆腔炎史;症状有下腹坠胀疼痛等;体格检查下腹有轻压痛等;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等有相应表现,可检测病原体;影像学检查B超可发现盆腔情况,MRI可辅助不明确病例鉴别。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史、生育史,了解是否有宫腔操作史,如人工流产、刮宫等,这些操作可能增加慢性盆腔炎的发生风险。同时,关注患者是否有急性盆腔炎病史,急性盆腔炎未彻底治疗可能迁延为慢性盆腔炎。不同年龄阶段女性慢性盆腔炎的发生诱因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育龄期女性因性生活较活跃且宫腔操作相对较多,发生慢性盆腔炎的风险相对较高;而围绝经期女性则可能与自身抵抗力下降等因素相关。
二、症状评估
慢性盆腔炎患者通常有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月经紊乱,如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情况。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症状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可能更容易出现下腹部坠胀不适等症状加重的情况。
三、体格检查
1.腹部检查:
下腹有轻度压痛,进行妇科双合诊或三合诊检查时,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若为输卵管炎,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可触及增粗的输卵管,呈条索状,伴有轻度压痛;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可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度较差。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及病史的患者,体格检查时的体征可能有不同表现。例如有多次宫腔操作病史的患者,在进行妇科检查时需更加细致,以准确判断是否存在盆腔组织的异常情况。
2.其他检查:有时可能会发现患者存在低热等情况,但一般体温升高不明显。
四、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部分患者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能轻度升高,提示体内可能存在慢性炎症反应,但该指标并非特异性诊断指标,因为一些其他非炎症性情况也可能导致白细胞轻度变化。
2.C-反应蛋白(CRP):CRP水平可能会升高,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炎症状态下会升高,可辅助判断慢性盆腔炎是否处于活动期。不同年龄人群的CRP正常参考值可能略有差异,一般来说,儿童的正常参考值相对较低,而成人有相应的正常范围,通过检测CRP水平可以为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提供一定依据。
3.病原体检测:可以通过阴道分泌物涂片、培养等方法检测是否有病原体感染,常见的病原体有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等。检测病原体对于明确慢性盆腔炎的病因有重要意义,不同病原体的感染可能导致不同的临床症状和治疗反应,例如沙眼衣原体感染可能引起较为隐匿的慢性盆腔炎症表现。
五、影像学检查
1.B超检查:
可以发现盆腔内是否有炎性包块、输卵管增粗、输卵管卵巢囊肿等情况。B超检查对于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有一定帮助,通过观察盆腔内组织结构的变化来辅助判断是否存在慢性炎症。例如,输卵管增粗在B超下可表现为输卵管部位的回声异常增宽等情况。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B超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如年轻女性的盆腔组织结构相对较紧密,在B超下观察可能需要更加仔细分辨。
2.磁共振成像(MRI):对于一些诊断不明确的病例,MRI可以更清晰地显示盆腔内软组织的情况,有助于鉴别诊断其他盆腔疾病,但一般不作为慢性盆腔炎的首选检查方法。MRI检查对于盆腔内细微结构的显示具有一定优势,能够更准确地判断盆腔内炎症累及的范围等情况,但相对费用较高,且检查时间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