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的治疗包括急性期治疗、康复治疗和二级预防。急性期可进行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需谨慎控制血压和血糖;康复治疗要早期介入,进行运动、语言认知及作业等训练;二级预防包括抗血小板治疗、控制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危险因素,还要进行生活方式干预
一、急性期治疗
1.静脉溶栓:发病4.5小时内符合适应证的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可考虑静脉应用阿替普酶等溶栓药物,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研究表明能显著改善预后,但需严格筛选排除出血等禁忌证,年龄较大患者需更谨慎评估出血风险等因素。
2.血管内治疗:对于大血管闭塞的缺血性中风,发病6-24小时内符合条件者可考虑机械取栓等血管内治疗,能有效开通闭塞血管,不同年龄患者的疗效及风险需综合评估,如老年患者可能面临更多并发症风险。
3.控制血压:急性期血压需谨慎管理,一般收缩压≥220mmHg或舒张压≥120mmHg时可考虑降压,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降压不宜过快过低,要根据基础血压等情况调整,避免因血压过低影响脑灌注,不同年龄、基础病史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略有差异。
4.血糖管理:高血糖会加重中风脑损伤,需将血糖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目标为7.8-10.0mmol/L,低血糖同样不利,要密切监测,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等特殊人群需综合考虑既往血糖情况等调整管理方案。
二、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介入: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包括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等,有助于预防并发症,如关节挛缩等,不同年龄患者康复起始时间和强度可根据身体耐受等调整,年轻患者可能能承受相对早期更积极的康复训练。
2.运动功能训练:包括坐位平衡、站位平衡、步行训练等,通过重复的运动训练刺激中枢神经系统重塑,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对于有偏瘫侧肢体运动障碍的患者,要根据其具体运动功能受损程度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年龄较大患者训练强度需循序渐进。
3.语言及认知康复:若中风累及语言或认知功能,需进行相应康复训练,如语言表达训练、注意力训练等,不同性别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心理反应等可能不同,需给予针对性心理支持,病史中有认知障碍相关基础疾病的患者康复难度可能更大。
4.作业治疗:通过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等提高患者自理能力,如穿衣、进食等训练,考虑患者生活方式相关因素,帮助其回归正常生活,特殊人群如独居患者需考虑如何更好适应居家康复等情况。
三、二级预防
1.抗血小板治疗:无禁忌证的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能降低复发风险,但要注意出血等不良反应,不同年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有胃肠道疾病等病史患者需选择合适药物并注意保护胃肠道。
2.控制危险因素
高血压:积极控制血压,使血压达标,一般目标为<140/90mmHg,老年患者可根据情况适当放宽但需谨慎,有高血压病史患者要规律服药并监测血压。
血脂异常:调节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值一般<2.59mmol/L,高危患者可更低,根据患者血脂情况选择合适降脂药物,同时注意药物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如肝功能异常患者用药需调整。
糖尿病:控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使其接近正常范围,根据患者糖尿病类型等制定个体化方案,特殊人群如妊娠期有中风偏瘫风险的患者处理需更谨慎。
3.生活方式干预:劝导患者戒烟限酒,合理饮食,增加运动等,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需针对性进行指导,如长期吸烟患者戒烟的难度及相关健康益处需详细说明,肥胖患者需制定合理减重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