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是马拉色菌引起的毛囊炎性皮肤病,病因包括马拉色菌过度增殖、机体免疫状态及外用糖皮质激素或广谱抗生素等,临床表现有皮疹特点、自觉症状及年龄性别差异,诊断靠临床表现、真菌学检查及鉴别诊断,治疗分一般治疗和抗真菌药物治疗,预后经治可改善但易复发,需通过合理用药、保持皮肤清洁卫生等预防。
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是由马拉色菌(以前称糠秕孢子菌)引起的毛囊炎性皮肤病。马拉色菌是人体皮肤正常菌群之一,在某些因素影响下,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或处于高温潮湿环境、免疫功能受损等情况时,马拉色菌会大量繁殖,并侵犯毛囊引起炎症反应。
一、病因
1.马拉色菌过度增殖:正常情况下,人体皮肤表面的马拉色菌与宿主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但当局部环境改变,比如皮肤油脂分泌增多,为马拉色菌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就会导致马拉色菌大量繁殖。例如,青春期人群由于雄激素水平升高,皮脂腺分泌旺盛,更容易发生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
2.机体免疫状态: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比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或者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导致免疫功能受损的人群,更容易受到马拉色菌的侵袭而发病。
3.外用糖皮质激素或广谱抗生素: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会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同时改变皮肤的微环境,有利于马拉色菌生长;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会破坏皮肤正常菌群的平衡,使马拉色菌相对增殖,从而诱发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
二、临床表现
1.皮疹特点:皮疹多为圆顶状的毛囊性丘疹、脓疱,直径2-4mm,周边有红晕,可散在或密集分布,但不融合。好发于胸背部、上臂、腋窝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
2.自觉症状: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感,在运动后或受热时瘙痒可能会加重,一般疼痛感不明显,但也有少数患者可能会有轻微的刺痛感。
3.年龄与性别差异:多见于中青年人群,男性略多于女性。这与中青年皮脂腺分泌旺盛以及男性雄激素水平相对较高有关。
三、诊断
1.临床表现:根据典型的好发部位、皮疹特点以及自觉症状可初步怀疑为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
2.真菌学检查:可采用直接镜检或真菌培养的方法。直接镜检是取皮损处的鳞屑或脓液,在显微镜下查找马拉色菌的菌丝或孢子;真菌培养则是将标本接种在特定的培养基上,观察是否有马拉色菌生长,真菌学检查阳性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3.鉴别诊断:需要与细菌性毛囊炎、痤疮等疾病相鉴别。细菌性毛囊炎的脓疱一般较深在,有明显的疼痛感,细菌培养可发现病原菌;痤疮的皮疹除了有粉刺、丘疹、脓疱外,还会有黑头粉刺等典型表现,与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的圆顶状毛囊性丘疹等表现不同。
四、治疗
1.一般治疗: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高温潮湿环境,减少油脂分泌。对于肥胖人群,应适当控制体重,因为肥胖会导致皮脂腺分泌增加,不利于病情恢复。
2.抗真菌药物治疗:可外用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洗剂、联苯苄唑乳膏等,通过抑制马拉色菌的生长来缓解症状;对于病情较严重或外用药物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等,但需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且要注意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
五、预后与预防
1.预后:一般经过积极治疗,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的症状可以得到改善,皮疹会逐渐消退。但如果不注意诱因的去除,容易复发。
2.预防:平时要注意合理使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避免滥用;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勤洗澡、换衣物;对于多汗人群,要及时擦干汗液,保持皮肤干爽;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增强机体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