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支气管炎有咳嗽(初期多为刺激性干咳,随后伴咳痰,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有基础病史者咳嗽可能加重)和咳痰(开始为少量黏液性痰,后转为黏液脓性痰,与病情、性别、生活方式等有关)的症状;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保暖、多饮水)、对症治疗(干咳用镇咳药、咳痰用祛痰药)、抗感染治疗(病毒感染多对症,细菌感染用抗生素且要合理用药)。
一、急性支气管炎的症状
1.咳嗽
急性支气管炎初期多为刺激性干咳,随后可伴有咳痰。不同年龄段人群咳嗽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因气道较细,咳嗽相对更费力,而成年人咳嗽相对更易咳出痰液。例如,在一些研究中发现,儿童急性支气管炎患者咳嗽症状持续时间可能因个体差异和感染病原体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持续1-3周左右。
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并急性支气管炎时,咳嗽可能会加重,且痰液性状可能有变化。
2.咳痰
开始为少量黏液性痰,随后可转为黏液脓性痰。痰液的颜色、质地等也与病情相关,如合并细菌感染时,痰液可能呈黄色脓性。在不同性别中,一般无明显差异,但女性如果处于孕期等特殊时期,咳痰情况可能会受到激素等因素影响,不过这种影响相对较小。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的人群患急性支气管炎时,咳痰可能更明显,且痰液中可能含有更多杂质,因为吸烟会损伤气道黏膜,影响黏液-纤毛清除功能。
二、急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
休息与保暖:患者需要充分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有助于身体恢复。同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因为寒冷刺激可能会加重呼吸道痉挛,导致咳嗽等症状加重。对于儿童来说,要特别注意保暖,营造温暖舒适的居住环境,因为儿童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受寒后病情可能发展较快。孕妇等特殊人群也需要注意保暖,避免因为着凉而使急性支气管炎病情恶化,影响自身和胎儿健康。
多饮水:多喝水可以稀释痰液,有利于痰液排出。一般建议每天饮水1500-2000ml左右,但具体量可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如老年人由于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需要适当调整饮水量,避免过多饮水增加心脏负担。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可能需要更多水分来补充因出汗丢失的水分。
2.对症治疗
止咳治疗:对于干咳为主的患者,可使用一些镇咳药物,但要注意低龄儿童避免使用强力镇咳药,以免影响痰液排出。一般可选用右美沙芬等药物,但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如对于有基础肺部疾病的患者,使用镇咳药时要谨慎评估,防止痰液潴留加重病情。
祛痰治疗:如果有咳痰且痰液黏稠不易咳出,可使用祛痰药物,如氨溴索等。祛痰药物可以促进气道黏膜黏液分泌细胞分泌黏液,增加呼吸道液体量,使痰液稀释,易于咳出。对于儿童患者,使用祛痰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剂型和剂量,选择适合儿童的制剂,如糖浆剂等,以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3.抗感染治疗
病毒感染:大多数急性支气管炎由病毒引起,如鼻病毒、冠状病毒等,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但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合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支气管炎,可能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等,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用药剂量。
细菌感染:如果明确有细菌感染,如出现脓性痰液、白细胞升高等情况,可使用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但在使用抗生素时要遵循合理用药原则,根据病原菌的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菌的产生。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使用抗生素时要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