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以乳腺组织肉芽肿形成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生于非哺乳期或哺乳期后期,病因不明;临床表现有乳房肿块、皮肤改变等,体征为乳房局部可触及异常肿块;诊断靠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需与乳腺癌、浆细胞性乳腺炎鉴别;治疗分药物和手术,要考虑患者个体因素选择方案。
一、定义
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以乳腺组织肉芽肿形成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它通常发生在非哺乳期或哺乳期后期,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感染、创伤等多种因素有关。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乳房肿块:多为单发,也可多发,肿块质地较硬,边界不清,与皮肤可有粘连,部分患者可伴有疼痛,疼痛程度不一,有的为隐痛,有的可较明显。
皮肤改变:病变皮肤可出现红肿,部分患者皮肤可出现橘皮样改变或乳头内陷等情况。
全身症状: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低热等情况。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临床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年轻女性相对较为多见,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压力过大、情绪不稳定等可能影响自身免疫功能,从而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影响;有相关乳腺创伤病史的人群,发生肉芽肿性乳腺炎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
2.体征特点:乳房局部可触及异常肿块,伴有或不伴有压痛,医生进行乳腺查体时可发现相应的异常体征。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可发现乳腺内的肿块,表现为低回声或混合回声结节,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有助于初步判断肿块的位置、大小等情况。
乳腺X线摄影(钼靶):可见乳腺内有片状或结节状密度增高影,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局部结构紊乱等表现,但对于一些年轻女性致密型乳腺,钼靶诊断的敏感性可能相对受限。
磁共振成像(MRI):能更清晰地显示乳腺病变的范围和形态,对于判断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病变程度有一定帮助。
2.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是确诊肉芽肿性乳腺炎的金标准。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镜下可见乳腺组织内有肉芽肿形成,肉芽肿主要由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等组成,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等表现。不同年龄、不同生活方式及有相关病史的患者,在病理学检查时的表现可能符合上述典型特征,但需要专业病理医生进行准确判断。
四、鉴别诊断
1.乳腺癌:乳腺癌也可表现为乳房肿块,但其肿块质地硬,活动度差,与周围组织粘连明显,通过病理学检查可明确鉴别,乳腺癌的病理表现与肉芽肿性乳腺炎不同,乳腺癌有其特定的癌细胞形态等特征。
2.浆细胞性乳腺炎:浆细胞性乳腺炎也属于乳腺炎症性疾病,但其发病机制、病理表现等与肉芽肿性乳腺炎有一定区别。浆细胞性乳腺炎常有乳头溢液等表现,病理上以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而肉芽肿性乳腺炎以肉芽肿形成为主。
五、治疗原则
1.药物治疗:目前主要应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进行治疗,通过抑制免疫反应来减轻炎症。不同年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可能不同,年轻患者在使用药物时需更关注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及对生长发育等方面的影响;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患者,如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在药物选择和使用时需更加谨慎。
2.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肿块较大、反复复发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肿块切除术等,但手术需严格掌握适应证,要尽量保留正常乳腺组织,减少对患者乳房外观和功能的影响。
总之,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疾病,治疗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充分考虑不同患者的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对疾病和治疗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