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息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区别
喘息性支气管炎是婴幼儿有喘息表现的急性支气管炎,多与感染有关,发病机制与气道炎症等有关,临床表现为喘息、咳嗽等,辅助检查血常规等有相应特点,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支气管哮喘是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与变应性炎症等有关,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等,辅助检查有相应特点,治疗目的是控制症状等;特殊人群中婴幼儿、有过敏史人群及不同年龄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喘息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发生在婴幼儿时期的有喘息表现的急性支气管炎,多与感染有关,病原体主要为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其发病机制可能与感染引起气道炎症,导致气道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引起气道狭窄,从而出现喘息症状,多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往往有湿疹或其他过敏史家族史。
2.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与气道的变应性炎症、气道高反应性等有关,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往往有过敏原接触史,如花粉、尘螨等。
二、临床表现
1.喘息性支气管炎:主要表现为喘息、咳嗽,一般全身症状较轻,发热程度不一,喘息症状在病程中时轻时重,多在感染控制后喘息逐渐缓解,肺部可闻及哮鸣音及粗湿啰音,随着病情好转啰音可减少。
2.支气管哮喘:典型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发作时双肺可闻及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缓解期可无任何症状。
三、辅助检查
1.喘息性支气管炎: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比例可升高;胸部X线检查大多见正常或有肺纹理增粗。
2.支气管哮喘:血常规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肺功能检查显示可逆性气流受限,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即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增加≥12%,且FEV增加绝对值≥200ml)或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胸部X线检查在缓解期可无异常,发作期可见两肺透亮度增加,呈过度通气状态。
四、治疗原则
1.喘息性支气管炎:主要是对症治疗,如有喘息可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等缓解症状,有感染时根据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一般预后较好,多数患儿随年龄增长喘息症状逐渐消失。
2.支气管哮喘:治疗目的是控制症状,防止病情恶化,提高生活质量。主要包括脱离变应原,药物治疗常用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等)、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等)、白三烯调节剂(如孟鲁司特等)等,长期规范治疗可使大多数患儿病情得到良好控制。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喘息性支气管炎高发人群):喘息性支气管炎在婴幼儿中较为常见,由于婴幼儿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在治疗时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使用药物时要谨慎选择,尽量选择对婴幼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如以雾化吸入等局部治疗为主,同时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护理,避免接触过敏原及刺激性物质。
2.有过敏史人群:支气管哮喘患者往往有过敏史,无论是喘息性支气管炎还是支气管哮喘,有过敏史的人群都需要特别注意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如明确对花粉过敏者在花粉季节尽量减少外出,对尘螨过敏者要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定期清洗床上用品等,以减少疾病发作的风险。
3.不同年龄人群: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其年龄特点进行合适的治疗和护理,儿童在用药选择和剂量掌握上与成人不同,需遵循儿科用药原则;对于成人患者,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如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等,以减少疾病发作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