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性乳腺癌有皮肤外观、乳房局部、全身相关症状及特殊人群情况等表现。皮肤外观有红肿(约70%-80%首发为乳房皮肤红肿,因癌细胞堵塞淋巴管致淋巴回流障碍)、橘皮样改变(癌细胞破坏淋巴系统致);乳房局部有疼痛(约30%-50%有不同程度疼痛)、肿块(约60%-70%可触及,质地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全身有发热(约20%-30%早期低热)、全身不适(乏力疲倦等);育龄女性、老年人群、有乳腺癌家族史人群需分别密切关注乳房异常,因各有不同患病风险及表现特点。
一、皮肤外观相关症状
1.皮肤红肿:炎性乳腺癌早期常出现患侧乳房皮肤迅速发红、肿胀,类似炎症表现,但与普通炎症不同,其红肿范围往往进展较快,可能在数天内明显扩大,皮肤质地变厚、变硬,这是因为癌细胞堵塞皮下淋巴管,导致淋巴回流障碍,引起皮肤水肿,从科学研究来看,相关研究发现约70%-80%的炎性乳腺癌患者首发症状为乳房皮肤红肿。
2.皮肤橘皮样改变:皮肤会出现类似橘皮的凹陷性改变,这是由于皮下淋巴管被癌细胞阻塞,毛囊处与皮下组织连接紧密,淋巴液潴留使毛囊处出现点状凹陷,就像橘子皮一样,一般在皮肤红肿基础上逐渐出现,相关病理研究表明癌细胞对淋巴系统的破坏是导致这种橘皮样改变的关键机制。
二、乳房局部症状
1.乳房疼痛:部分患者会有乳房疼痛症状,疼痛程度因人而异,有的表现为隐痛,有的则较为明显,但疼痛不具有特异性,不能仅通过疼痛来诊断炎性乳腺癌,不过早期出现乳房疼痛并伴有皮肤红肿等表现时需引起重视,有研究显示约30%-50%的炎性乳腺癌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乳房疼痛。
2.乳房肿块:可能触及乳房内肿块,肿块质地较硬,边界不清,与周围组织粘连较紧密,活动度差,这是因为癌细胞在乳腺组织内浸润生长,形成占位性病变,通过临床触诊结合影像学检查(如乳腺超声、MRI等)可发现肿块存在,相关临床统计发现炎性乳腺癌患者中约60%-70%能触及乳房肿块。
三、全身相关症状
1.发热: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低热,这是因为肿瘤组织坏死吸收等原因引起的机体反应,一般体温在37.5℃-38.5℃左右,并非高热,研究发现约20%-30%的炎性乳腺癌早期患者会有低热表现,需注意与感染性发热相鉴别。
2.全身不适:患者可能感到全身乏力、疲倦等不适,这与肿瘤消耗机体能量、影响身体正常代谢等因素有关,由于个体差异,全身不适的程度不同,一些患者可能只是轻微感觉,而另一些患者可能较为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和活动。
四、特殊人群情况
1.育龄女性:育龄女性若出现上述乳房皮肤红肿、肿块等表现,由于其乳房组织相对更活跃,需要更密切关注,因为炎性乳腺癌在育龄女性中也可能发生,要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如乳腺超声、乳腺MRI等,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原因是育龄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可能对乳腺组织有一定影响,增加了疾病的潜在发生风险。
2.老年人群:老年人群机体功能下降,对疾病的反应可能不典型,比如皮肤红肿等表现可能不如年轻患者明显,但仍需重视乳房的任何异常改变,因为炎性乳腺癌在老年人群中也有发生可能,要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来排查,原因是老年人群的身体机能衰退,疾病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3.有乳腺癌家族史人群:这类人群本身患乳腺癌的风险相对较高,当出现乳房皮肤红肿、肿块等疑似炎性乳腺癌早期表现时,应更加积极主动进行检查,包括更早开始进行乳腺筛查等,因为家族遗传因素增加了患病的易感性,所以需要更密切监测乳房健康状况,以便在早期发现炎性乳腺癌,及时进行干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