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腺瘤是良性肿瘤,病理特征为腺体异常增生等,多数无症状,部分有便血等,靠直肠指检等诊断,以内镜下切除为主预后好;直肠癌是恶性肿瘤,细胞分化差等,有便血等症状,需结合多种检查诊断,早期可手术,中晚期需综合治疗,不同人群治疗有差异。
一、定义与病理特征
直肠腺瘤:是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属于良性肿瘤。其病理特征主要是腺体异常增生,细胞分化较好,核分裂象少见,一般局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不侵犯肌层。
直肠癌:是源于直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细胞分化差,核分裂象多见,可侵犯肌层及周围组织,还可通过淋巴道、血道等转移至其他部位。
二、临床表现差异
直肠腺瘤: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较大的腺瘤可能出现便血,多为鲜红色,量较少,常附于粪便表面;有时可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如便次增多,但一般不伴有腹痛、消瘦等全身症状,症状相对较轻且不典型。不同年龄、性别人群表现可能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一般中老年人群因肠道功能逐渐变化,更易忽视早期轻微症状。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高脂低纤维饮食的人群,直肠腺瘤发生风险可能增加,但在临床表现上与其他人群无本质区别,主要还是依赖内镜等检查发现。
直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便血,多为暗红色,可伴有黏液,便意频繁、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里急后重、肛门坠胀感等;晚期可出现消瘦、乏力、腹痛、腹部肿块等全身及局部症状。不同年龄人群中,老年患者可能因同时合并其他慢性疾病,症状可能被掩盖或不典型;女性患者在妊娠、哺乳期等特殊生理阶段,若出现相关症状可能因考虑生理因素而延误就诊。有结直肠腺瘤病史、家族中有结直肠癌患者等有相关病史人群,出现上述症状时需高度警惕直肠癌可能。
三、诊断方法区别
直肠腺瘤:主要通过直肠指检、结肠镜检查及病理活检确诊。直肠指检可触及直肠腔内光滑、质软的肿物;结肠镜能直接观察腺瘤的形态、大小、部位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性质。一般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在诊断直肠腺瘤时主要用于评估其与周围组织关系等,但不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直肠癌:除直肠指检、结肠镜及病理活检外,还需结合影像学检查如盆腔CT、MRI等评估肿瘤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血清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等可作为辅助诊断及病情监测的指标,但不能单独用于确诊。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儿童直肠癌相对少见,但诊断方法类似,只是需更谨慎考虑检查的创伤性;老年患者可能因身体状况对一些检查耐受性不同,需调整检查方案。有家族性结直肠癌遗传背景人群,在诊断时需更严格筛查相关基因等情况。
四、治疗原则不同
直肠腺瘤:治疗以内镜下切除为主,如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等,对于较小的腺瘤也可通过经肛门局部切除术等方式治疗。一般预后较好,切除后定期复查肠镜监测复发情况即可。不同年龄患者内镜下切除的操作难度可能因肠道解剖等差异有一定不同,老年患者肠道可能更迂曲,操作需更精细;生活方式健康人群术后恢复相对较快,而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需在术后注重生活方式调整以降低复发风险。
直肠癌:治疗需根据肿瘤分期等情况综合选择,早期直肠癌可选择手术切除,如直肠癌根治术等;中晚期直肠癌多需手术结合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手术方式的选择、放化疗方案的制定等需更个体化。对于特殊人群,儿童直肠癌治疗需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尽量在根治肿瘤的同时减少对身体发育的影响;老年患者身体耐受性差,治疗方案需更权衡利弊,充分考虑其心肺功能等整体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