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呼吸衰竭和2型呼吸衰竭什么区别
1型呼吸衰竭是低氧性呼吸衰竭,PaO<60mmHg,PaCO降低或正常,由肺换气功能障碍致,表现为低氧血症,治疗用高流量吸氧等;2型呼吸衰竭是高碳酸性呼吸衰竭,PaO<60mmHg且PaCO>50mmHg,由肺泡通气不足致,有低氧及二氧化碳潴留表现,治疗用低流量吸氧等;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患呼吸衰竭时各有注意事项。
一、定义及发病机制
1型呼吸衰竭:又称低氧性呼吸衰竭,血气分析特点是PaO<60mmHg,PaCO降低或正常。主要是由于肺换气功能障碍所致,见于肺炎、重度肺结核、肺气肿、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肺泡通气/血流比例(V/Q)失调,部分肺泡通气不足,而血流未相应减少,导致静脉血未经充分氧合便进入肺静脉,造成低氧血症。
2型呼吸衰竭:又称高碳酸性呼吸衰竭,血气分析特点是PaO<60mmHg同时伴有PaCO>50mmHg。多由肺泡通气不足引起,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胸廓畸形、重症肌无力、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发病机制主要是肺泡通气量减少,导致二氧化碳潴留,同时伴有低氧血症。
二、临床表现
1型呼吸衰竭: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等低氧血症的表现,患者呼吸急促,口唇、甲床等部位发绀,一般早期无二氧化碳潴留的表现,但若病情进一步发展,严重的低氧血症可能会导致呼吸中枢抑制,从而出现二氧化碳潴留。
2型呼吸衰竭:除了有低氧血症的表现如呼吸困难、发绀外,还伴有二氧化碳潴留的表现,如头痛、嗜睡、精神神经症状等,因为二氧化碳潴留可引起脑血管扩张,导致颅内压增高,出现头痛;还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早期表现为兴奋症状,如烦躁不安、失眠等,随着病情加重可出现抑制症状,如嗜睡、昏迷等。
三、治疗原则
1型呼吸衰竭:治疗主要是改善通气和氧合,可给予高流量吸氧(一般吸氧浓度>35%),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控制肺部感染等。对于ARDS患者,可采用机械通气中的保护性肺通气策略等。
2型呼吸衰竭:治疗关键是改善通气,应给予低流量吸氧(吸氧浓度<35%),因为高流量吸氧可能会解除低氧对呼吸中枢的刺激,导致呼吸抑制,使二氧化碳潴留进一步加重。同时要治疗原发病,如治疗COPD,可使用支气管舒张剂、祛痰药物等,必要时行机械通气治疗。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呼吸衰竭时,病情变化较快。对于1型呼吸衰竭的儿童,吸氧时要严格控制吸氧浓度,避免高浓度吸氧导致氧中毒等不良反应;对于2型呼吸衰竭的儿童,在机械通气时要注意调节参数,因为儿童的呼吸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调整潮气量、呼吸频率等,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变化。
老年人:老年人呼吸功能本身较弱,发生呼吸衰竭时,无论是1型还是2型,在治疗过程中都要更加谨慎。对于1型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吸氧时要缓慢调整氧浓度,防止氧分压骤升抑制呼吸;对于2型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使用呼吸兴奋剂等药物时要密切监测不良反应,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减慢,容易发生药物蓄积中毒。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呼吸衰竭的同时要注意基础疾病的控制和协调治疗。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发生呼吸衰竭时,情况较为特殊。1型呼吸衰竭的妊娠期女性吸氧要权衡对胎儿的影响,选择合适的吸氧方式和浓度;2型呼吸衰竭的妊娠期女性在治疗时要考虑到胎儿的安全,药物的使用要更加谨慎,机械通气时要注意避免对子宫造成不良影响,如过度通气导致子宫胎盘血流减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