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细胞性乳腺炎是常见非哺乳期乳腺炎症性疾病,发病与乳腺导管异常、内分泌紊乱及细菌感染等有关,不同病程表现不同,好发于30-40岁女性等,可通过影像学、病理检查诊断,治疗有保守和手术等方式,特殊人群需谨慎处理且要注意生活方式。
病因方面
乳腺导管因素:乳腺导管的异常是关键因素。例如,导管上皮的鳞状化生、导管扩张等,使得导管内的内容物排出不畅,进而积聚。研究发现,乳腺导管的这种异常改变可能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联,部分有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另外,内分泌紊乱也可能参与其中,女性在月经周期、妊娠、哺乳等不同生理阶段,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较大,若激素水平失衡,可能影响乳腺导管的正常功能,增加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发病几率。
细菌感染因素:虽然不是主要的初始致病因素,但细菌感染可能会加重炎症反应。比如,当导管内的异常物质刺激导致局部组织抵抗力下降时,一些常见的皮肤表面细菌,如葡萄球菌等可能会侵入,引发继发性的感染,使炎症进一步加重,表现为红肿、疼痛等症状加重,局部可能出现化脓等情况。
临床表现方面
症状表现:在不同的病程阶段表现有所不同。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只是感觉到乳腺局部有轻度的胀痛、隐痛,或者可触及到乳腺内的肿块,肿块的边界可能不太清晰,质地中等。随着病情进展,肿块可能会逐渐增大,并且与周围组织粘连,皮肤可能出现橘皮样改变或者红肿,类似炎症表现,但一般没有明显的高热等全身感染症状。当炎症进一步发展,肿块可能会形成脓肿,脓肿破溃后会流出脓液,并且可能经久不愈,形成窦道。
好发人群: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30-40岁的女性较为多见。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压力大、作息不规律的女性发病风险相对较高。另外,有乳腺导管解剖结构异常的女性,比如先天性导管发育异常的人群,更容易患上浆细胞性乳腺炎。对于有乳腺手术史、乳腺外伤史的女性,也可能因为局部组织的改变而增加发病几率。
诊断方面
影像学检查:乳腺超声检查是常用的初步筛查方法,可发现乳腺内的肿块、导管扩张等情况,表现为导管增粗、内部低回声等。乳腺X线摄影(钼靶)检查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能发现乳腺内的钙化灶、肿块等异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于判断病变的范围、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有更好的效果,尤其是在鉴别诊断方面,能更清晰地显示乳腺组织的细节。
病理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通过穿刺活检或者手术切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镜下可见导管扩张,管内有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导管周围有纤维组织增生等病理改变。
治疗方面
保守治疗:对于早期症状较轻的患者,可采用保守治疗。主要是通过局部热敷等物理方法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肿胀。同时,可根据炎症情况使用一些抗炎药物辅助治疗,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因为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要严格遵循循证医学原则。
手术治疗:当病情较为严重,如形成脓肿、肿块较大且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时,多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脓肿切开引流、乳腺区段切除术等。手术的目的是切除病变组织,清除炎症病灶,防止病情反复发作。但手术方式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病变范围等因素综合考虑。
对于特殊人群,比如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患有浆细胞性乳腺炎,需要更加谨慎处理。因为妊娠和哺乳期间的生理变化可能会影响病情的发展,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和婴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在生活方式上,特殊人群需要注意保持乳腺局部的清洁卫生,避免挤压乳腺,保持心情舒畅,规律作息,这些对于病情的控制和恢复都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