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的治疗方法
小儿腹泻的治疗包括调整饮食,母乳喂养儿继续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儿选去乳糖配方奶粉,已添加辅食患儿暂减或停辅食;预防和纠正脱水,轻、中度脱水用口服补液盐,中、重度等情况用静脉补液;药物治疗用肠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微生态调节剂如益生菌制剂;病因治疗根据感染性(细菌感染选合适抗菌药,病毒感染对症支持)和非感染性(避免过敏原、保暖等);特殊人群小婴儿要密切观察病情、护理臀部,脱水患儿严格遵循补液方案并观察反应。
一、调整饮食
对于母乳喂养儿:可继续母乳喂养,因母乳富含免疫球蛋白等营养成分,且容易消化吸收,能维持患儿营养需求,同时有助于肠道功能恢复,年龄较小的婴儿在腹泻期间更应保证充足母乳喂养,这是基于母乳对婴儿肠道健康的天然保护作用。
对于人工喂养儿:可选择去乳糖配方奶粉,若患儿腹泻是因乳糖不耐受引起,去乳糖配方奶粉能避免乳糖摄入加重肠道负担;对于已经添加辅食的患儿,应暂时减少辅食添加量或暂时停止辅食添加,给予易消化的食物,如稀粥、面条等,避免进食油腻、刺激性食物,防止加重胃肠消化负担。
二、预防和纠正脱水
口服补液盐: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口服补液盐(ORS)是预防和纠正轻、中度脱水的首选。口服补液盐能补充患儿因腹泻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按照规定的配制方法给患儿服用,根据患儿脱水程度和体重计算补液量,小婴儿应少量多次给予,以保证足够的补液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这是基于口服补液盐能有效纠正脱水且使用方便的特点。对于腹泻次数多、丢失水分多的患儿,更要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
静脉补液:适用于中度及以上脱水、吐泻严重或腹胀的患儿。通过静脉途径补充水分、电解质及营养物质,以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静脉补液需由专业医护人员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计算补液量、补液速度和补液成分等,严格遵循静脉输液的操作规范和剂量要求,确保补液安全有效。
三、药物治疗
肠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它能吸附肠道内的病原体和毒素,覆盖在肠黏膜表面,增强肠黏膜的屏障功能,起到止泻作用,可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小儿腹泻,服用时需注意用适量温水冲服,且与其他药物服用间隔一定时间,避免影响其他药物吸收。
微生态调节剂:常用的有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益生菌制剂,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抑制有害菌生长,促进肠道正常蠕动和消化吸收功能恢复,对于因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腹泻有较好疗效,可根据患儿年龄和病情选择合适的益生菌制剂服用。
四、病因治疗
感染性腹泻: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如大肠杆菌感染等,可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但需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滥用抗生素;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如轮状病毒感染等,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
非感染性腹泻:对于因食物过敏引起的腹泻,需避免接触过敏原;对于因腹部受凉等引起的功能性腹泻,要注意腹部保暖等。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小婴儿:小婴儿腹泻时病情变化较快,家长要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体温、尿量等情况。在护理方面,要注意臀部护理,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保持臀部清洁干燥,防止发生红臀。因为小婴儿皮肤娇嫩,腹泻时粪便刺激容易引起红臀,及时清洁和保持干燥能有效预防红臀的发生。同时,在喂养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正确的喂养方法进行,保证喂养的卫生和安全。
脱水患儿:对于存在脱水的患儿,无论是口服补液还是静脉补液,都要严格遵循补液方案。在补液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儿的反应,如有无腹胀、呼吸变化等情况。如果是口服补液,要耐心喂养,避免患儿一次摄入过多引起呕吐;如果是静脉补液,要注意输液速度,防止过快或过慢影响补液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