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儿的表现
脑瘫儿有多种临床表现,运动发育落后,包括粗大运动(如抬头、独坐、爬行等落后)和精细运动(如玩手、捏取物品等迟缓);肌张力异常,有增高(如肢体僵硬呈特定姿势)、降低(肌肉松软)和波动情况;姿势异常,静止和运动时都有特征表现;反射异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立直和平衡反射出现延迟或不出现;还可能有智力低下、语言障碍、视力障碍、听力障碍、癫痫发作等其他表现。家长需给予关爱耐心,注意营养、睡眠休息,帮其进行康复训练并定期复查评估,有生育史家庭再次生育应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一、运动发育落后
1.粗大运动:正常小儿3个月时俯卧位能抬头,4-5个月时能主动伸手触物,6个月时能独坐片刻,8个月时会爬,1岁左右能独自站立,1岁半左右能独立行走。而脑瘫儿在这些运动发育里程碑上会明显落后,比如3个月时不能抬头,6个月时仍不能独坐,1岁还不会爬等。
2.精细运动:正常小儿在3-4个月时会玩手,6-7个月时能将物体从一手换至另一手,9-10个月时会用拇指、食指捏取小物品。脑瘫儿精细运动发育也迟缓,可能到相应年龄还无法完成这些动作,抓握物品的能力差,手眼协调能力不佳。
二、肌张力异常
1.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肌肉较硬,被动活动时阻力增大。痉挛型脑瘫最为常见,患儿肢体活动僵硬,上肢常表现为屈肌张力增高,肩内收、肘、腕关节屈曲,手指屈曲呈紧握拳状;下肢伸直、内收交叉呈剪刀状,跟腱挛缩导致尖足。
2.肌张力降低:多见于软瘫型脑瘫,患儿肌肉松软,肢体活动幅度大,关节活动范围异常增大,抱起时感觉患儿像“面条”一样,头不能竖直,四肢下垂。
3.肌张力波动:有些脑瘫儿肌张力可随年龄增长和病情变化而波动,时高时低。
三、姿势异常
1.静止时姿势:如仰卧位时,脑瘫儿可表现为头后仰、下肢伸直、角弓反张;俯卧位时,不能抬头,四肢屈曲或伸直;直立位时,双下肢交叉、足尖着地、脊柱后凸或侧弯等。
2.运动时姿势:脑瘫儿在爬行时可出现多种异常姿势,如手膝爬行时,一侧肢体运动而另一侧肢体不运动,呈“偏瘫样”爬行;或双上肢用力,双下肢不用力,呈“兔跳”样爬行。行走时,可表现为剪刀步态、蹒跚步态、慌张步态等。
四、反射异常
1.原始反射:正常小儿出生后会有一些原始反射,如握持反射、拥抱反射、吸吮反射等,这些反射会在一定月龄内逐渐消失。脑瘫儿原始反射可能延迟消失,如6个月后握持反射仍未消失。
2.立直反射和平衡反射:正常小儿在一定年龄会出现立直反射和平衡反射,以维持身体的平衡和正常姿势。脑瘫儿这些反射出现延迟或不出现,导致其在坐、站、走等活动中平衡能力差,容易摔倒。
五、其他表现
1.智力低下:约75%的脑瘫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表现为学习能力差、认知功能障碍、记忆力减退等。
2.语言障碍:脑瘫儿可出现语言发育迟缓、构音障碍、失语症等语言问题,表现为说话晚、发音不清、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等。
3.视力障碍:部分脑瘫儿伴有视力障碍,如斜视、弱视、眼球震颤等。
4.听力障碍:少数脑瘫儿可出现听力减退或丧失,影响语言的学习和交流。
5.癫痫发作:约25%的脑瘫儿会伴有癫痫发作,发作形式多样,如全身性发作、部分性发作等。
温馨提示:对于脑瘫儿,家长应给予更多的关爱和耐心。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患儿的营养均衡,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由于脑瘫儿运动能力受限,家长要帮助其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要定期带患儿到医院进行复查和评估,根据病情调整治疗和康复方案。如果家庭中有脑瘫儿的生育史,再次生育时应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以降低再次生育脑瘫儿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