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的发生与遗传、饮食、肠道慢性疾病、生活方式及年龄、肥胖等多种因素相关,约20%-30%患者具遗传背景,高脂肪低纤维饮食、肠道慢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大肠腺瘤)、吸烟、缺乏运动、年龄增长、肥胖等均会增加患病风险,50岁以上及肥胖人群等为高发或高危人群,需关注相关因素预防。
一、遗传因素
约20%-30%的大肠癌患者具有遗传背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体内APC基因发生突变,使得肠道内会不断生长出大量腺瘤性息肉,如果不及时治疗,几乎100%会发展为大肠癌。林奇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也是常见的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由DNA错配修复基因(如MLH1、MSH2等)突变引起,这类人群患大肠癌的风险显著增加,发病年龄往往相对较早,男性和女性患病风险并无显著差异,但有家族病史的人群需要更加密切关注肠道健康。
二、饮食因素
高脂肪、低纤维饮食:长期摄入高脂肪食物,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会使胆汁酸分泌增加,胆汁酸在肠道细菌作用下可转化为致癌物质。而低纤维饮食会导致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肠道对致癌物质的吸收增加。例如,有研究表明,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的人群患大肠癌的风险比均衡饮食人群高2-3倍。这种饮食因素对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都有影响,年轻人如果长期保持此类不健康饮食,随着时间推移,患大肠癌风险逐渐累积;女性在绝经后如果饮食结构不合理,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三、肠道慢性疾病
溃疡性结肠炎:这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程较长,超过10年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生大肠癌的风险明显增加。炎症长期刺激肠道黏膜,导致黏膜反复修复,容易发生异型增生,进而发展为癌。这种疾病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病,女性和男性患病几率无明显特殊差异,但患者需要长期监测肠道情况,因为病情的持续炎症状态是诱发大肠癌的重要因素。
大肠腺瘤:大肠腺瘤是大肠黏膜的良性肿瘤,但它是大肠癌的癌前病变。直径大于2cm的腺瘤、绒毛状腺瘤以及伴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腺瘤,癌变风险较高。腺瘤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年龄越大,患腺瘤的几率可能越高,同时,有腺瘤病史的人群如果不积极治疗,后续发生大肠癌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很多。
四、生活方式因素
吸烟:吸烟是大肠癌的危险因素之一。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多种有害物质会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影响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损伤肠道黏膜,增加肠道炎症发生的几率,从而促进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吸烟者无论男女,患大肠癌的风险都高于非吸烟者,而且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风险越高。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的人群,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有害物质与肠道黏膜接触时间增加,容易引发肠道病变。运动不足还可能导致身体代谢紊乱,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使身体对癌细胞的监视和清除能力下降。不同年龄的人群都应保持适量运动,例如年轻人可以选择跑步、游泳等运动方式,中老年人可以进行散步、太极拳等,运动对于降低大肠癌风险具有积极作用。
五、其他因素
年龄:大肠癌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50岁以上人群是大肠癌的高发人群。随着年龄增加,肠道黏膜逐渐老化,肠道的各项功能包括修复、免疫等功能减退,同时,长期积累的各种致癌因素对肠道的影响在年龄较大时更容易显现出来。
肥胖: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与大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肥胖者体内脂肪组织增多,会导致胰岛素抵抗、慢性炎症状态以及激素水平改变等,这些变化都可能促进大肠癌的发生。肥胖人群无论男女,患大肠癌的风险都高于正常体重人群,因此保持健康体重对于预防大肠癌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