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有支气管扩张剂(β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茶碱类)和糖皮质激素(吸入型、口服型);非药物治疗包括氧疗、呼吸康复训练(呼吸肌训练、运动训练)、疫苗接种、避免危险因素(戒烟及避免接触危险因素)。
一、药物治疗
(一)支气管扩张剂
1.β受体激动剂:通过激动气道平滑肌的β受体,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缓解气流受限。如沙丁胺醇,可快速缓解喘息症状,其作用机制是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cAMP含量增加,进而松弛支气管平滑肌。
2.抗胆碱能药物:通过阻断节后迷走神经通路,降低迷走神经张力而舒张支气管,如异丙托溴铵,它能竞争性抑制乙酰胆碱与M胆碱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迷走神经介导的支气管收缩反射,维持气道通畅。
3.茶碱类:具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作用,还能增强呼吸肌的力量以及增强气道纤毛清除功能等。氨茶碱是常用药物,其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减少cAMP的水解,使细胞内cAMP含量升高,达到舒张支气管的目的。
(二)糖皮质激素
1.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是控制慢阻肺症状的常用药物,可减少急性加重频率和严重程度。如布地奈德,通过与气道内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减轻气道炎症反应,改善气道高反应性。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的慢阻肺患者,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均可使用,但需注意定期监测口腔真菌感染等不良反应。有吸烟史的患者使用时更应注意口腔卫生维护。
2.口服糖皮质激素:对于急性加重期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如泼尼松。但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会带来较多不良反应,如骨质疏松、血糖升高、感染风险增加等,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并密切监测相关指标。
二、非药物治疗
(一)氧疗
对于伴有慢性呼吸衰竭的慢阻肺患者,长期氧疗可提高生存率。一般采用低流量吸氧,氧流量1-2L/min,吸氧时间每天不少于15小时。不同年龄的患者均应遵循此原则,通过持续吸氧改善机体缺氧状态,尤其对于老年患者,长期氧疗有助于减轻肺动脉高压,延缓病情进展。
(二)呼吸康复训练
1.呼吸肌训练
缩唇呼吸:患者闭嘴经鼻吸气,然后通过缩唇缓慢呼气,呼气时间比吸气时间长2-3倍。这种方法可增加气道外口段阻力,防止气道过早塌陷,改善通气功能。适用于各年龄、性别且病情稳定期的慢阻肺患者,能有效提高呼吸效率。
腹式呼吸:患者取平卧位或半卧位,一手放于胸部,一手放于腹部,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下陷,呼吸要缓慢均匀。通过训练可增强膈肌活动度,提高潮气量,减少无效腔通气。
2.运动训练:包括步行、慢跑、登楼梯等有氧运动。运动训练可改善患者的运动耐力,提高生活质量。运动强度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能进行调整,一般以运动时心率达到(220-年龄)×60%-80%为宜。对于老年患者,运动训练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三)疫苗接种
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可减少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发生风险。流感疫苗适合所有年龄的慢阻肺患者,尤其是65岁以上患者及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肺炎球菌疫苗适用于50岁以上且无接种禁忌的慢阻肺患者,以及50岁以下但伴有慢性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通过接种疫苗,可降低呼吸道感染的几率,从而减少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频率。
(四)避免危险因素
戒烟是慢阻肺一级预防的重要措施,无论年龄大小,戒烟均可延缓肺功能下降的速率。同时应避免接触职业性粉尘、化学物质及室内外空气污染等危险因素。对于有长期吸烟史的患者,必须强调戒烟的重要性,并提供戒烟的相关支持和帮助;对于生活在污染环境中的患者,应尽量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减少有害气体和颗粒的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