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性肺炎和小叶性肺炎的区别有什么
大叶性肺炎与小叶性肺炎在病原体、病变部位及范围、病理变化过程、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原则、预后及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存在区别,大叶性肺炎主要由肺炎链球菌等细菌感染,病变累及整个或多个肺叶,有典型病理分期,多见于青壮年,影像学有相应表现,治疗用敏感抗生素等预后多良好;小叶性肺炎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病变呈散在灶性分布,多见于婴幼儿、老年人等,症状不典型,影像学有散在斑片状阴影,治疗根据病原体用药,部分预后相对较差,儿童和老年人患时各有特点需不同关注。
1.病原体方面:大叶性肺炎主要由肺炎链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该菌多存在于正常人的鼻咽部,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细菌侵入肺泡并在局部繁殖引发炎症;小叶性肺炎可由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病毒、支原体等多种病原体引起,常见于免疫力低下者、儿童等,比如长期卧床的老年人因呼吸道分泌物易蓄积,容易发生小叶性肺炎。
2.病变部位及范围:大叶性肺炎病变起始于肺泡,并迅速蔓延至整个或多个肺叶,累及肺段及肺叶的大部或全部;小叶性肺炎是以细支气管为中心的肺组织化脓性炎症,病变呈散在、灶性分布,常发生于两肺下叶、背侧,病灶大小不一,直径多在0.5-1cm左右(相当于小叶范围)。
3.病理变化过程:大叶性肺炎典型的病理变化分为四期,充血水肿期(发病1-2天),肺叶充血水肿,肺泡内有浆液性渗出物;红色肝变期(发病3-4天),肺泡内主要为纤维素性渗出物及红细胞,此时患者可出现铁锈色痰;灰色肝变期(发病5-6天),肺泡内渗出物以纤维素为主,红细胞逐渐被吸收,患者咳痰可呈黏液脓痰;溶解消散期(发病1周后),渗出物被溶解吸收,肺组织可恢复正常。小叶性肺炎的病理变化主要是细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管腔内有大量中性粒细胞、脱落的上皮细胞及渗出的浆液,周围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肺泡内可见中性粒细胞、红细胞和脱落的肺泡上皮细胞等。
4.临床表现:大叶性肺炎多见于青壮年,起病急骤,常有高热、寒战、咳嗽、咳铁锈色痰、胸痛等症状,体温可呈稽留热,肺部体征早期可无明显异常,实变期可出现语颤增强、叩诊浊音、支气管呼吸音等;小叶性肺炎多见于婴幼儿、老年人、极度衰弱者,起病较缓慢或隐匿,症状多不典型,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咳嗽可为频繁的刺激性咳嗽,痰液可呈脓性,肺部可闻及散在的湿啰音,症状轻重不一,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等。
5.影像学表现:大叶性肺炎在影像学上早期可见肺纹理增粗,随着病情进展,实变期表现为大片均匀致密的阴影,累及整个肺叶或肺段,阴影内可见支气管充气征;小叶性肺炎影像学表现为两肺下野、中内带可见散在分布的斑片状模糊阴影,密度不均,可融合成大片状。
6.治疗原则:大叶性肺炎主要是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如青霉素类等,同时对症支持治疗,高热时可给予退热治疗等;小叶性肺炎同样需要根据病原体选用合适的抗感染药物,比如细菌感染选用相应抗生素,病毒感染可使用抗病毒药物等,同时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功能等。
7.预后方面:大叶性肺炎经过及时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可完全康复;小叶性肺炎若能及时治疗,多数也可治愈,但对于免疫力极度低下者、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等,预后相对较差,可能会出现呼吸衰竭、脓毒血症等并发症。
8.特殊人群情况:儿童患小叶性肺炎相对较多,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观察病情,注意保持呼吸道湿润,帮助患儿排痰等;老年人患大叶性肺炎或小叶性肺炎时,因机体抵抗力弱,并发症发生风险高,要加强护理,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等,且用药需更加谨慎,需充分考虑肝肾功能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