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定位诊断和治疗原则上存在区别。发病机制上周围性面瘫因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受损,常见病毒感染等,中枢性面瘫由面神经核以上中枢病变引起,与脑血管疾病等相关;临床表现周围性面瘫是患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中枢性面瘫仅为对侧下面部表情肌瘫痪;定位诊断周围性面瘫靠神经系统检查,中枢性面瘫需头颅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上周围性面瘫早期改善血液循环等并康复治疗,中枢性面瘫针对原发病治疗后进行面部康复训练
一、发病机制区别
1.周围性面瘫:主要是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受损所致,常见病因有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感染引起的面神经炎)、受凉、外伤等。例如,面神经炎多因面神经管内的面神经受病毒感染后水肿,受压而致病,这种情况下面神经的传导功能受到影响,导致面部肌肉运动障碍。不同年龄人群均可能发病,生活中受凉等因素可诱发,有相关病毒感染病史者风险更高。
2.中枢性面瘫:是由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病变引起,常见病因有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脑肿瘤、脑外伤等。大脑皮层中枢发出的神经纤维支配面神经核,当这些部位出现病变时,如脑血管疾病导致一侧大脑半球的运动中枢受损,对侧面部下半部的肌肉运动功能出现障碍,但上半部的眼轮匝肌等受双侧中枢支配的肌肉一般不受累,其发病与年龄、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等因素相关,有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人群更易发病。
二、临床表现区别
1.周围性面瘫:患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表现为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贝尔征),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偏向健侧,鼓腮和吹口哨时漏气等。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此类典型表现,儿童若因病毒感染引发周围性面瘫,也会出现上述全面部表情肌瘫痪的症状,生活中可能因面部受凉后快速出现症状。
2.中枢性面瘫:仅表现为病变对侧下面部的表情肌瘫痪,如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等,而上面部的表情肌(如额肌、眼轮匝肌)因受双侧中枢支配,一般不受累,患者额纹存在、能皱眉蹙眉、眼裂闭合正常。不同年龄发病时,若为老年人因脑血管疾病导致中枢性面瘫,可能还伴有原发病相关的症状,如肢体活动障碍、言语不清等,其面部表现主要是下面部肌肉受累。
三、定位诊断区别
1.周围性面瘫:病变位于面神经核或面神经,需要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来定位,如通过面神经传导速度等检查来明确面神经受损的部位及程度,不同病因导致的周围性面瘫在定位诊断上可能需要结合病史、相关辅助检查进一步细分具体受损节段等。
2.中枢性面瘫:病变位于面神经核以上的中枢部位,需要通过头颅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等)来明确病变的具体位置,比如脑血管疾病导致的中枢性面瘫,头颅CT或MRI可发现相应脑血管区域的病灶,从而准确定位病变部位,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四、治疗原则区别
1.周围性面瘫:早期主要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水肿,缓解神经受压,常用药物有糖皮质激素等(具体药物名称不涉及剂量等服用指导),同时可配合理疗、针灸等康复治疗。不同年龄患者在治疗时需考虑其耐受性等,儿童患者在理疗、针灸等康复治疗时要注意操作的轻柔等,以保证患者舒适度。
2.中枢性面瘫:主要是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需进行改善脑循环、控制血压血糖等治疗,当原发病病情稳定后,可进行面部肌肉的康复训练等。对于不同年龄的中枢性面瘫患者,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原发病时要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儿童患者原发病相对较少见,主要针对原发病因进行合适的治疗及后续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