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预防和处理哺乳期乳房肿块,可从调整哺乳姿势与频率、局部热敷与按摩、借助吸奶器、及时就医评估处理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着手。调整哺乳姿势保证婴儿正确含接,增加哺乳频率疏通乳管;哺乳前热敷、后按摩促进乳汁排出,吸奶器辅助排空乳房需选合适并正确使用;肿块无改善或有红肿发热等症状要及时就医,医生评估处理;高龄产妇和有乳腺病史产妇需特别注意相关事项。
一、排查哺乳姿势与频率
1.调整哺乳姿势:确保婴儿含接乳头及大部分乳晕,正确的含接姿势可减少乳房局部受压,降低肿块形成风险。例如,哺乳时让婴儿身体贴近母亲,头和身体呈一条直线,下颌贴紧乳房,这样能使乳房各部分乳管充分排空。对于剖宫产等特殊情况的产妇,需特别注意哺乳姿势的调整,避免因身体活动受限影响哺乳姿势的正确性。
2.增加哺乳频率:频繁哺乳可有效疏通乳管,预防乳汁淤积导致的肿块。一般建议每2-3小时哺乳一次,每次单侧乳房哺乳15-20分钟,两侧交替进行。对于多胎妊娠或早产儿母亲,更要注重增加哺乳频率,因为这类母亲乳汁分泌相对更旺盛,若哺乳不及时易发生乳汁淤积。
二、局部热敷与按摩
1.局部热敷:哺乳前用40-50℃的温毛巾热敷乳房3-5分钟,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软化乳汁,利于乳汁排出。热敷时要注意温度适宜,避免烫伤皮肤。对于有乳头皲裂的母亲,热敷前需清洁乳头,防止细菌感染。
2.乳房按摩:热敷后可进行乳房按摩,从乳房外侧向乳头方向轻轻按摩,呈螺旋状按摩乳房,每次按摩5-10分钟。按摩时力度要适中,以母亲能耐受为宜。按摩对于乳腺管堵塞导致的肿块有较好的疏通作用,尤其适用于初产妇,初产妇乳腺管相对较细,更易发生堵塞。但对于有乳腺炎急性感染期(表现为乳房红、肿、热、痛明显,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的母亲,不宜进行乳房按摩,以免炎症扩散。
三、借助吸奶器
1.选择合适吸奶器:若婴儿不能有效排空乳房,可使用吸奶器辅助吸乳。选择材质安全、吸力适中的吸奶器。电动吸奶器相对手动吸奶器更省力,且能较好模拟婴儿吸吮频率和吸力,但要注意按照吸奶器说明书正确操作。
2.正确使用吸奶器:使用吸奶器时,先将乳头刺激至泌乳反射,然后将吸奶器罩杯紧密贴合乳房,启动吸奶器,按照吸奶器的操作模式进行吸乳,每次吸乳时间15-20分钟。对于乳汁分泌量较多的母亲,可分两侧乳房多次吸乳,确保乳房充分排空。使用吸奶器后要注意清洁吸奶器部件,避免细菌滋生。
四、就医评估与处理
1.及时就医指征:如果乳房肿块经上述处理后无明显改善,或出现乳房红肿加重、发热(体温≥38℃)、寒战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因为这种情况可能提示发生了乳腺炎,需要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和处理。
2.医生评估与处理:医生会通过体格检查、血常规等检查评估病情。若为乳腺炎,早期可通过抗生素等药物治疗(具体药物需医生根据病情判断),但在哺乳期使用抗生素需考虑对婴儿的影响,医生会选择对婴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若肿块考虑为其他性质(如乳腺肿瘤等),则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并制定相应治疗方案。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高龄产妇:高龄产妇哺乳期发生乳房肿块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其身体恢复能力可能相对较弱。在处理乳房肿块时,更要注重哺乳姿势和频率的调整,且由于高龄产妇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就医时需向医生详细告知病史,以便医生综合评估病情制定合适的处理方案。
2.有乳腺病史产妇:既往有乳腺增生、乳腺纤维瘤等病史的产妇,哺乳期出现乳房肿块时,要更加密切观察肿块变化。就医时需向医生详细提供既往乳腺病史,医生在评估和处理乳房肿块时会充分考虑既往病史对当前病情的影响,选择更适合的检查和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