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临床表现,初期多见于6月内小婴儿,有神经兴奋性增高表现;激期除初期症状外有骨骼改变和运动功能发育迟缓;恢复期临床症状体征渐减轻消失;后遗症期多见于2岁后儿童,有残留骨骼畸形,不同时期有相应生活方式及病史注意事项,各期表现及相关情况不同。
1.初期(早期):多见于6个月以内,特别是3个月以内小婴儿。主要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如易激惹、烦闹、汗多刺激头皮而摇头等。此期常无骨骼病变,血生化检查可见25-羟基维生素D[25-(OH)D]下降,血钙正常或稍低,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年龄较小的婴儿由于颅骨骨化障碍,可能出现颅骨软化,即用手指轻压枕骨或顶骨中央,可有压乒乓球样的感觉,但6个月以上婴儿,颅骨软化逐渐消失,代之颅骨骨样组织增生,额骨、顶骨中央增厚,形成方颅。
对于小婴儿(<6个月):生活方式上需注意多晒太阳,因小婴儿户外活动少,是导致维生素D缺乏的重要因素之一。病史方面若母亲孕期维生素D营养不足,婴儿出生后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初期表现。此阶段特殊人群(婴儿)要保证充足的日照时间,一般建议每天户外活动不少于2小时,但要避免强烈阳光直射,防止晒伤。
2.激期(活动期):除初期症状外,主要表现为骨骼改变和运动功能发育迟缓。
骨骼改变:
头部:3-6个月婴儿可见颅骨软化;7-8个月婴儿可出现方颅,即额骨、顶骨双侧骨样组织增生呈对称性隆起;前囟闭合延迟,可迟至2-3岁;出牙延迟,可迟至10个月甚至更晚,严重者牙齿排列不齐,釉质缺乏易患龋齿。
胸部:1岁左右小儿可见胸廓畸形,如肋骨串珠,表现为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膨大,状如串珠,以第7-10肋最明显;肋膈沟(赫氏沟),由于膈肌附着处肋骨受牵拉而内陷形成的一道横沟;鸡胸或漏斗胸,胸廓前后径增大,胸骨突出或凹陷。
四肢:6个月以上小儿腕、踝部肥厚的骨骺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称手、足镯;1岁左右小儿开始行走后,由于骨质软化,因负重可出现下肢弯曲,形成“O”形腿或“X”形腿。
运动功能发育迟缓:由于肌肉肌张力低下,表现为坐、立、行等运动发育落后。血生化检查可见血钙稍低,血磷明显降低,碱性磷酸酶明显增高。X线检查可见长骨钙化带消失,干骺端呈毛刷样、杯口状改变,骨骺软骨盘增宽(>2mm),骨质稀疏,骨皮质变薄。对于大龄儿童(>1岁),生活方式上可能因运动发育迟缓而活动减少,病史方面若既往有维生素D摄入不足或日照不足等情况,此期需积极干预。特殊人群(儿童)要注意适当进行康复训练,促进运动功能恢复,但要避免过早、过多负重,防止加重骨骼畸形。
3.恢复期:经适当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或消失。血生化改变逐渐恢复正常,如血钙、血磷逐渐恢复正常,碱性磷酸酶约需1-2个月降至正常水平。X线表现于2-3周后开始改善,出现不规则的钙化线,以后钙化带致密增厚,骨骺软骨盘宽度恢复正常。
此期特殊人群(患儿)仍需注意继续保证充足的维生素D摄入和适当的日照,生活方式上可逐渐增加户外活动量,促进身体恢复。病史方面要关注之前维生素D缺乏的纠正情况,继续巩固治疗。
4.后遗症期:多见于2岁以后的儿童,因婴幼儿期严重佝偻病,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无任何临床症状,血生化正常,X线检查骨骼干骺端病变已消失。此期主要是骨骼畸形遗留,如“O”形腿、“X”形腿、鸡胸等,可能会对患儿的心理和生理造成一定影响。对于有后遗症的儿童,生活方式上要注意避免不良姿势,可通过一些体育锻炼进行矫正,但严重畸形可能需要外科手术干预。特殊人群(有后遗症的儿童)要关注其心理健康,给予心理支持,同时根据畸形程度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