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烧伤的护理包括迅速脱离热源、保护创面、创面清洁观察、疼痛护理、补液护理、全身情况观察与营养支持、心理护理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需做好各环节护理以促进患儿康复并关注其身心状况及家长情绪。
一、现场急救护理
1.迅速脱离热源:若小儿被烧伤,应立即让其脱离热源,如脱去着火的衣物等,对于被热液烫伤的,需尽快用大量流动的冷水冲洗创面,一般冲洗15-30分钟,可有效降低局部温度,减轻热力对组织的进一步损伤,需注意冷水温度不宜过低,避免引起患儿低体温等不适。
2.保护创面:用干净的纱布或棉布等轻柔地覆盖创面,防止创面受到污染,同时要避免强行去除黏附在创面上的衣物等,若衣物与创面黏连严重,应剪开未黏连部分,保留黏连部分,待专业医护人员处理。
二、创面护理
1.保持创面清洁:根据患儿烧伤的情况,由专业医护人员定期对创面进行清洁换药等操作,换药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创面感染。一般对于浅度烧伤创面,可使用生理盐水等进行清洁;对于深度烧伤创面,可能需要使用特定的抗菌溶液等进行处理。
2.观察创面变化:密切观察创面的色泽、渗出情况、有无感染征象等,如创面出现红肿加重、脓性分泌物增多、患儿体温升高等情况,提示可能有感染发生,需及时告知医生进行相应处理。
三、疼痛护理
1.非药物镇痛方法:可通过转移患儿注意力的方式来减轻疼痛,如给患儿讲故事、播放其喜欢的音乐等。同时要保持患儿所处环境安静、舒适,减少对患儿的不良刺激。
2.药物镇痛(需由专业医生根据情况使用):若疼痛较为剧烈,在必要时医生会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情况使用合适的镇痛药物,但要严格遵循用药原则,密切观察患儿用药后的反应。
四、补液护理
1.补液量计算与补充:根据患儿烧伤的面积、深度等情况计算补液量,小儿烧伤后补液遵循晶胶体合理搭配等原则。在补液过程中要准确记录患儿的出入量,包括补液量、尿量、呕吐量等,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精神状态等,确保补液合理、安全,维持患儿的体液平衡。
2.静脉补液护理: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如外周静脉或中心静脉等,在补液过程中要注意输液速度的调节,防止输液过快引起患儿心衰等并发症,同时要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漏等情况,若发生渗漏,需及时进行处理。
五、全身情况观察与护理
1.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患儿的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小儿烧伤后由于创面的应激等情况,生命体征可能会出现波动,如体温可能升高、心率增快等,要及时发现异常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2.营养支持护理:保证患儿充足的营养摄入,根据患儿的年龄和烧伤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对于能进食的患儿,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以促进创面愈合和患儿的生长发育;对于不能进食或进食不足的患儿,可能需要通过鼻饲或静脉营养等方式补充营养。
六、心理护理
1.关注患儿心理状态:小儿烧伤后可能会出现恐惧、焦虑等心理问题,护理人员要多与患儿沟通交流,用温和的语气、亲切的态度安抚患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例如可以通过游戏等方式让患儿放松心情,减轻其心理压力。
2.家长心理支持:同时也要关注家长的心理状态,向家长讲解患儿的病情和护理要点等,给予家长心理支持和安慰,让家长积极配合患儿的治疗和护理工作。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小儿)
小儿皮肤薄嫩,烧伤后恢复能力与成人不同,在护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对患儿造成二次损伤。同时要根据小儿的生长发育特点,合理调整护理措施,如在补液时要严格按照小儿的体重等进行精确计算,选择合适的护理用具等。并且要密切关注小儿的精神、饮食等一般情况,因为小儿对烧伤应激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