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扩张症是常见乳腺慢性非细菌性炎症,病因可能与导管排泄障碍、激素水平异常、微生物感染有关,临床表现有乳头溢液、乳晕下肿块、乳头乳晕改变等,不同年龄性别有特点,诊断靠影像学和病理检查,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特殊人群妊娠期、哺乳期、老年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病因
目前其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导管排泄障碍:如先天性乳头畸形、凹陷、不洁,或炎症、肿瘤等原因导致乳腺导管堵塞,分泌物潴留,引起导管扩张。
激素水平异常: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影响乳腺导管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诱发该病。例如,雌激素、孕激素等比例失调可能参与发病过程。
微生物感染:部分研究认为,一些微生物的感染可能与乳腺导管扩张症的发生发展有关,但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深入探究。
二、临床表现
症状:
乳头溢液:多为单侧,溢液性状可呈浆液性、血性或脓性。早期溢液可能为间歇性,随着病情进展可变为持续性。
乳晕下肿块:常在乳晕周围可触及肿块,肿块质地较硬,边界不清,可有轻度压痛。部分患者肿块可与皮肤粘连,出现皮肤橘皮样改变等类似乳腺癌的表现,但一般程度较乳腺癌轻。
乳头乳晕改变:病变累及乳头时,可出现乳头回缩、乳头瘙痒、乳晕皮肤发红等表现。
不同年龄及性别的特点:
育龄女性:相对较为常见,症状可能与月经周期中激素变化有一定关联,部分患者在月经前期症状可能略有加重。
老年女性:也可发病,临床表现可能相对不典型,容易被忽视或误诊。
三、诊断
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可发现乳腺导管扩张的情况,能观察到导管的形态、宽度等,有助于初步判断病情,但对于一些细微病变的诊断准确性有一定局限性。
乳腺X线摄影(钼靶):可以显示乳腺导管扩张的情况以及是否存在钙化等表现,对诊断有一定帮助,但对于年轻女性乳腺组织较致密者,诊断价值相对受限。
磁共振成像(MRI):对于乳腺导管扩张症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更清晰地显示病变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但检查费用相对较高,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
病理检查:
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组织活检是明确诊断的金标准。通过病理检查可以观察导管内及周围组织的病理变化,如导管扩张、炎症细胞浸润等情况,以与乳腺癌等疾病相鉴别。
四、治疗
非手术治疗:
抗感染治疗:当合并有炎症感染时,可根据情况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但需注意避免滥用抗生素。
对症治疗:对于乳头溢液明显的患者,可进行局部清洁等对症处理;对于疼痛明显的患者,可采取相应的止痛措施缓解症状。
手术治疗:
病灶切除:对于病变局限的患者,可考虑手术切除病变组织。手术方式需根据病变范围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如乳腺区段切除术等。
单纯乳腺切除:对于病变范围广泛、多次复发或怀疑有恶变可能的患者,可能需要行单纯乳腺切除术。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妊娠期女性:乳腺导管扩张症在妊娠期可能会受到激素变化等影响,病情可能发生变化。由于处于特殊生理时期,治疗需谨慎权衡,一般优先考虑非手术的保守治疗方法,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严重感染等情况再考虑是否采取手术等干预措施,同时要关注胎儿的情况。
哺乳期女性:哺乳期发生乳腺导管扩张症时,需注意保持乳头清洁,避免乳头损伤,防止感染加重。同时,要注意观察乳汁排出情况,若有乳汁淤积等情况需及时处理,但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到对哺乳的影响,尽量选择对哺乳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
老年女性: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手术耐受性可能较差。在治疗前需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包括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治疗方案的选择要更加谨慎,以最小的创伤达到控制病情的目的,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切口感染、肺部感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