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怎么判断
小儿脑瘫的判断需综合多方面信息。首先要询问家族史,查看是否有神经系统或遗传性疾病,围生期病史也很关键,像母亲孕期疾病、分娩状况及新生儿期黄疸等都可能影响。临床表现上,运动发育迟缓、姿势异常、肌张力及反射异常是重要特征。体格检查涵盖神经系统与生长发育检查,前者评估肌力、肌张力、反射等,后者对比生长指标。辅助检查包含影像学检查(如MRI、CT)明确脑部结构病变,脑电图判断是否合并癫痫,以及通过专业量表评估智力及运动功能。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发育,发现异常及时就医,诊断由专业医生综合判断。
一、病史询问
1.家族史:了解家族中是否有神经系统疾病、遗传性疾病等,某些遗传因素可能与小儿脑瘫的发生有关。若家族中有类似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疾病,孩子患脑瘫风险可能增加。
2.围生期病史:询问母亲孕期情况,如是否有感染、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孕期不良状况可能影响胎儿大脑发育。了解分娩过程,如是否早产、难产、窒息等,这些围生期不良事件是脑瘫重要危险因素。还需关注新生儿期是否有黄疸过高且未及时处理等情况,严重黄疸可能损伤神经系统。
二、临床表现
1.运动发育迟缓:正常小儿在特定月龄会达到相应运动里程碑,如3个月会抬头,6个月会坐,8个月会爬等。脑瘫患儿常出现运动发育明显落后,如4个月仍不能抬头,9个月不能独坐,1岁半不能独走等。
2.姿势异常:脑瘫患儿可表现为多种姿势异常,如头背屈、角弓反张,即身体呈弓形,头向后仰;下肢交叉呈剪刀步态,行走时两下肢向内交叉;还有尖足,站立或行走时以足尖着地。
3.肌张力异常:包括肌张力增高和肌张力减低。肌张力增高时,肢体僵硬,被动活动时阻力大,如牵拉患儿手臂或腿部感觉较硬;肌张力减低时,肢体松软,活动度增大,患儿肢体像“面条”一样没有力量。
4.反射异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如正常小儿34个月时握持反射消失,若脑瘫患儿6个月后仍存在握持反射,则为异常。保护性反射减弱或不出现,如正常小儿在身体突然失去平衡时会出现保护性伸展动作,脑瘫患儿此反射可能缺失或延迟出现。
三、体格检查
1.神经系统检查:评估患儿的肌力、肌张力,通过被动活动肢体感受肌肉紧张度,观察患儿肢体力量。检查反射,如膝反射、跟腱反射等,了解反射是否亢进、减弱或消失。还需进行病理反射检查,如巴宾斯基征,若阳性可能提示神经系统存在病变。
2.生长发育检查:测量患儿身高、体重、头围等生长指标,并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正常标准对比。头围异常可能提示脑部发育问题,如头围过小可能存在脑发育不良,过大可能有脑积水等情况。
四、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头颅磁共振成像(MRI)能清晰显示脑部结构,对于诊断脑瘫有重要意义。可发现脑发育畸形、脑软化灶、脑室扩大等病变,帮助明确病因和病变部位。头颅CT也可观察脑部结构,但对软组织分辨率不如MRI,在某些情况下如怀疑有颅内出血等可作为初步检查手段。
2.脑电图检查:部分脑瘫患儿可能伴有癫痫发作,脑电图可检测大脑电活动,发现异常放电,有助于判断是否合并癫痫以及癫痫类型,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3.智力及运动功能评估:使用专业评估量表,如格塞尔发育诊断量表可评估小儿智力、运动、语言等多方面发育水平;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专门针对小儿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确定患儿运动功能障碍程度,制定个性化康复治疗方案。
温馨提示:对于小儿脑瘫的判断,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一旦发现有运动、姿势等方面异常,应及时就医。由于脑瘫患儿年龄小,在检查过程中可能不配合,家长需耐心安抚,帮助孩子顺利完成各项检查。同时,脑瘫诊断是一个综合过程,需专业医生结合多方面信息进行判断,家长不要自行诊断,以免延误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