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b超表现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B超表现包括卵巢型、盆腔腹膜型及子宫腺肌病相关表现。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典型为单侧或双侧卵巢内无回声或低回声区,囊内有点状回声,部分有囊壁增厚、分隔等;盆腔腹膜型表现为腹膜增厚、小片状低回声或高回声区,病灶分布在盆腔多部位;子宫腺肌病可见子宫均匀或不均匀增大,肌层回声不均,有散在小囊状无回声区或不均匀低回声区,不同年龄女性表现有差异,且与病史等相关。
一、子宫内膜异位症的B超表现
(一)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1.典型表现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又称巧克力囊肿)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常见的部位之一。B超下多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卵巢内可见无回声或低回声区,边界多较清晰但欠规则,囊内可见细密点状回声。这是因为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随月经周期反复出血,导致囊内有陈旧性血液等成分,表现为点状回声。其大小不一,可从数厘米至十余厘米不等。对于不同年龄的女性,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B超表现基本类似,但青春期女性由于生殖系统尚在发育中,需注意与其他卵巢疾病鉴别;育龄期女性更常见此类表现;围绝经期女性若出现相关表现,也需结合病史等综合判断。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熬夜、压力过大等可能影响内分泌,进而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B超表现产生一定间接影响,因为内分泌紊乱可能导致异位内膜的生长等情况变化。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的患者,其卵巢B超表现可能有一定的重复性。
2.其他表现
部分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会出现囊壁增厚、有分隔等情况。这是由于异位内膜反复出血刺激,导致囊壁发生炎性反应等改变。
(二)盆腔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1.局部病灶表现
盆腔腹膜上的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在B超下有时可表现为腹膜增厚、局部的小片状低回声或高回声区。对于不同性别,女性均可能发生盆腔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但其发生发展与女性的生殖内分泌周期密切相关。年轻女性生殖内分泌活跃,盆腔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B超表现可能相对更易受月经周期影响;而绝经后女性由于生殖内分泌功能减退,若有盆腔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B超表现可能与育龄期有所不同。生活方式中,长期接触有害物质等可能对盆腔腹膜产生不良影响,但与盆腔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B超表现的直接关联相对不紧密,主要还是与自身的生殖内分泌等因素相关。有盆腔手术史等病史的女性,发生盆腔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风险可能增加,B超检查时需重点关注相关腹膜区域的表现。
2.病灶分布特点
盆腔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灶可分布在盆腔多个部位,如子宫直肠陷凹、子宫骶韧带等部位。在子宫直肠陷凹处,B超可能显示局部腹膜不光滑,有异常回声等情况;子宫骶韧带处可能表现为韧带增粗、回声异常等。
(三)子宫腺肌病相关表现
1.子宫形态改变
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特殊类型,B超下可见子宫均匀性增大或不均匀增大。子宫均匀性增大时,肌层回声不均匀;不均匀增大时,可表现为局部肌层增厚、回声不均等。对于不同年龄的女性,青春期女性患子宫腺肌病相对较少见,若发生则B超表现需与其他子宫良性疾病鉴别;育龄期女性子宫腺肌病较为常见,B超可清晰显示子宫的形态及肌层回声等改变;围绝经期女性子宫腺肌病可能随着绝经而有一定变化,但B超仍可发现子宫肌层的异常情况。生活方式中,过度劳累等可能影响子宫腺肌病患者的身体状况,但对B超表现的直接影响不大,主要还是子宫本身的病理改变在B超上的体现。有多次妊娠、分娩史等病史的女性,发生子宫腺肌病的风险较高,B超检查时要重点观察子宫肌层的情况。
2.肌层回声特点
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子宫肌层内可见散在的小囊状无回声区或不均匀的低回声区,这是由于异位的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导致肌层纤维组织增生等病理改变在B超上的反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