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静止性震颤多始于一侧上肢远端,机制与脑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等有关;肌强直表现为肢体僵硬,被动运动阻力增高,与锥体外系病变致肌张力增高相关;运动迟缓体现为随意运动减少等,与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致基底节功能障碍有关;姿势步态异常早期有摆臂幅度减小等,随病情进展出现慌张步态,与锥体外系功能紊乱致平衡调节和步态控制障碍相关,这些表现有助于帕金森病的早期识别与诊断,且中老年人群为高发群体,生活方式等对其有一定影响。
一、静止性震颤
1.表现形式:多始于一侧上肢远端,静止时出现或明显,随意运动时减轻或停止,紧张或激动时加剧,入睡后消失。典型表现为拇指与屈曲的食指间呈“搓丸样”动作,频率约46Hz。从年龄角度看,中老年人群更易出现该症状,随着年龄增长,神经系统退行性变相关风险增加,此症状出现概率相对较高;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无显著性别差异,但整体上中老年群体是高发人群。生活方式方面,长期接触某些环境毒素等可能增加帕金森病风险,进而引发静止性震颤表现。
2.衍生静止性震颤是帕金森病初期较具特征性的症状之一,其机制与脑部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丢失,导致基底节区多巴胺含量显著减少,锥体外系功能紊乱有关。通过观察震颤的特点、发生部位及规律等,有助于早期识别帕金森病。
二、肌强直
1.表现情况:患者肢体可感觉僵硬,被动运动关节时阻力增高,呈“铅管样强直”,若同时伴有震颤则会出现“齿轮样强直”。从年龄因素考量,中老年帕金森病患者随着病情进展,肌强直表现会逐渐明显,年龄越大,肌肉等组织的退行性变化可能使得肌强直更易发生且程度可能更重;性别方面无明显差异影响;生活方式上,缺乏运动等可能会加重肌强直的感觉,因为运动少会导致肌肉柔韧性下降等。
2.衍生肌强直是由于锥体外系病变导致肌张力增高所致。它会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使得患者动作迟缓、笨拙,是帕金森病初期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临床检查肌张力情况可以辅助诊断帕金森病。
三、运动迟缓
1.具体体现:表现为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笨拙。如起床、翻身、步行、变换姿势等动作迟缓;面部表情肌活动减少,双眼凝视,瞬目减少,呈现“面具脸”;手指精细动作困难,如系鞋带、扣纽扣等动作缓慢且不灵活。年龄方面,中老年人群运动迟缓出现概率相对较高,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系统功能衰退,运动相关的神经肌肉协调等功能下降;生活方式上,长期sedentary(久坐)的生活方式会使身体运动能力下降,增加运动迟缓发生风险;对于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病史的人群,运动迟缓可能会更早或更明显出现。
2.衍生运动迟缓的发生与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导致基底节功能障碍有关,使得运动的启动、执行和协调出现问题。它是帕金森病核心症状之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早期识别运动迟缓的表现有助于早期诊断帕金森病。
四、姿势步态异常
1.初期表现:早期表现为走路时患侧上肢摆臂幅度减小或消失,步幅缩短,随病情进展逐渐出现慌张步态,行走时起步困难,一旦起步,身体前倾,步伐变小变快,不能及时止步。从年龄角度,中老年帕金森病患者随着病情发展更易出现姿势步态异常,年龄越大,平衡功能等下降越明显;性别无显著差异影响;生活方式中,平衡训练不足等会增加姿势步态异常发生风险;有既往平衡功能障碍病史的人群,更易在帕金森病初期出现姿势步态方面的问题。
2.衍生姿势步态异常是由于锥体外系功能紊乱,导致平衡调节和步态控制障碍。这一症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行走安全,增加跌倒风险,是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行走姿势、步态等可以辅助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