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原位癌是什么意思
肺部原位癌是肺癌最早期非浸润性病变,癌细胞局限于上皮层未突破基底膜,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相关,多数无症状,胸部CT等可查,手术是主要治疗,不同人群手术有注意事项,早期发现诊断治疗预后好,高危人群需定期筛查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细胞修复能力下降,基因突变的累积风险增加。例如,老年人群体中,细胞的DNA修复机制可能出现功能减退,使得肺部细胞发生异常增殖形成原位癌的几率相对较高。一般来说,50岁以上人群肺部原位癌的发病风险较年轻人群有所上升。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是肺部原位癌的重要危险因素。烟草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如苯并芘等,这些物质会损伤肺部细胞的DNA,导致细胞发生基因突变。长期处于二手烟环境中或者工作环境中接触石棉、放射性物质等致癌物质的人群,肺部原位癌的发病风险也会增加。
病史方面:有肺部慢性疾病史的人群,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纤维化等,肺部组织长期处于炎症损伤状态,炎症刺激会促进细胞的异常增殖,进而增加肺部原位癌的发生风险。
肺部原位癌的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多数肺部原位癌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往往是在常规体检胸部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胸部CT等)时被发现。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微的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咳嗽程度较轻,容易被忽视。少数患者可能会有痰中带血的情况,但血量一般较少,往往是血丝样痰。
影像学特点:在胸部CT上,肺部原位癌通常表现为肺部的小结节影,结节边界相对清楚,一般直径较小,多在1厘米以内。结节的密度可能比较均匀,部分患者的结节可能呈现磨玻璃样改变,磨玻璃结节影代表肺泡内有异常细胞增生但尚未突破基底膜。
肺部原位癌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胸部CT:是肺部原位癌筛查和诊断的重要手段。高分辨率胸部CT能够清晰地显示肺部结节的大小、形态、边界等特征。对于怀疑肺部原位癌的结节,通过定期复查胸部CT观察结节的变化情况也很关键。如果结节在一段时间内没有明显变化,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如果结节有逐渐增大等异常改变,则需要进一步明确诊断。
低剂量螺旋CT:对于肺癌高危人群(如长期吸烟、有肺癌家族史等)的肺癌筛查,低剂量螺旋CT具有重要意义。它在发现肺部小结节方面敏感性较高,能够更早地发现肺部原位癌等病变。
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是确诊肺部原位癌的金标准。通常通过支气管镜活检、经皮肺穿刺活检等方法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在显微镜下观察癌细胞的形态、结构等特征,判断是否为原位癌,即癌细胞是否局限于上皮层内,未突破基底膜。
肺部原位癌的治疗
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是肺部原位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对于确诊为肺部原位癌的患者,一般可以通过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等手术方式将病变组织切除。手术能够完整地去除病灶,因为肺部原位癌没有发生侵袭和转移,所以手术切除后预后通常较好,患者的五年生存率等预后指标相对较高。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手术前需要全面评估心肺功能等身体状况。如果患者合并有慢性心肺疾病,如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需要在术前积极调整心肺功能,改善患者的身体状态,以提高手术耐受性。术后要加强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注意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因为老年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慢,免疫力也相对较低。
年轻患者:年轻患者手术治疗后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要注意术后的康复锻炼,促进肺功能的恢复。同时,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因为年轻患者可能对疾病的预后等存在更多担忧,需要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
肺部原位癌是肺癌的早期阶段,通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患者能够获得较好的预后。对于有肺癌高危因素的人群,定期进行肺部筛查是早期发现肺部原位癌的重要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