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性和周围性面瘫的区别症状

来源:民福康

中枢性面瘫由脑部病变累及皮质核束引起,表现为病灶对侧眼裂以下面肌瘫痪,常伴原发病表现;周围性面瘫因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受损所致,患侧面部全部表情肌瘫痪,伴原发病相关表现,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对其有影响,应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应对措施降低面瘫风险并早期诊治

一、发病机制方面的区别

中枢性面瘫:主要是由于脑部病变引起,如脑血管意外(脑梗死、脑出血)、脑肿瘤、脑外伤等病变累及皮质核束时导致。例如,当一侧大脑皮质运动区及其发出的皮质核束受损时,该侧眼裂以下的面肌瘫痪,而眼裂以上的面肌因受双侧皮质核束支配则不受影响。

周围性面瘫:多因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受损所致,常见病因有贝尔麻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感染累及面神经)、中耳炎、外伤等。病变部位在面神经核或面神经的外周段,导致整个同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包括眼裂以上和以下的肌肉。

二、症状表现的区别

(一)面部肌肉瘫痪范围

中枢性面瘫:通常表现为病灶对侧眼裂以下的面部肌肉瘫痪,患者额纹存在,能皱眉、抬眉,闭目动作正常,但口角低垂,流涎,鼓腮、吹口哨时病变对侧口角漏气等。例如,脑血管意外患者出现右侧皮质核束受损,会表现为左侧眼裂以下面肌瘫痪。

周围性面瘫:患侧面部全部表情肌瘫痪,表现为额纹消失,不能皱眉、抬眉,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贝尔征),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明显,进食时食物易滞留于患侧齿龈与颊之间等。比如贝尔麻痹患者,患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

(二)伴随症状

中枢性面瘫:常伴有原发病的相关表现,若为脑血管意外引起,可能伴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言语障碍等;若为脑肿瘤引起,可能有头痛、呕吐、视力下降等颅内压增高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周围性面瘫:贝尔麻痹患者发病前可能有耳后疼痛,部分患者在发病初期可能有轻度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病毒感染引起者可能有相应病毒感染的局部表现,如耳部带状疱疹时耳部有疱疹等;中耳炎引起者多有耳部感染的病史及相应表现,如耳痛、耳道分泌物等。

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对区别的影响及应对

年龄方面:不同年龄人群发生中枢性和周围性面瘫的常见病因有所不同。儿童中枢性面瘫相对较少见,若发生多考虑先天性脑发育异常、脑部感染等;成人中枢性面瘫更常见于脑血管意外、脑肿瘤等;周围性面瘫各年龄均可发生,儿童可能因上呼吸道感染等病毒感染引发,老年人可能因身体抵抗力下降,更易受病毒侵袭或因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影响面神经血液供应而发病。对于儿童周围性面瘫,需更关注其感染情况及全身状态,及时进行抗病毒等治疗;老年人则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预防脑血管意外等情况。

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某些病因上可能有一定体现。例如,贝尔麻痹的发病率在不同性别间无显著差别,但在一些因内分泌因素相关的情况中可能有不同表现,但总体来说性别对中枢性和周围性面瘫症状区别的影响不大,主要还是基于病变部位和病因来区分症状。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酗酒的人群,脑血管意外发生风险增高,更易出现中枢性面瘫;而生活不规律、过度劳累、受凉等情况可能诱发周围性面瘫,如长时间吹空调、风扇后受凉,可能导致面神经水肿,引发周围性面瘫。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应劝导其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面部受凉等,以降低面瘫发生风险。

病史方面:有脑血管疾病病史、脑肿瘤病史等的人群,发生中枢性面瘫的风险较高;有面神经相关疾病病史、耳部感染病史等的人群,发生周围性面瘫的风险较高。有相关病史的人群要定期体检,监测神经系统情况,一旦出现面部异常表现,要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减少面瘫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了解疾病
面瘫
面神经炎俗称面神经麻痹(即面神经瘫痪)、“歪嘴巴”、“吊线风”,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不受年龄限制。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患者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