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氧疗、康复治疗、疫苗接种、急性加重期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药物治疗有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等;氧疗中慢性呼吸衰竭患者需长期家庭低流量吸氧;康复治疗包括呼吸训练和运动训练;需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来降低急性加重风险;急性加重期要确定诱因、加强氧疗和呼吸支持;儿童、老年、女性慢阻肺患者治疗各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药物治疗
1.支气管扩张剂:这类药物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缓解气流受限。如β受体激动剂,有短效的沙丁胺醇等,可迅速缓解症状;长效的沙美特罗等,能长效扩张支气管。抗胆碱能药物也是常用的,如异丙托溴铵,可减少黏液分泌。茶碱类药物,如氨茶碱,也有一定的支气管扩张作用,但要注意其血药浓度监测。
2.糖皮质激素:对于重度和极重度且反复加重的慢阻肺患者,可吸入糖皮质激素联合长效β受体激动剂,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作用,能减轻气道炎症,改善肺功能和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有副作用,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如罗氟司特,适用于重度慢阻肺且有急性加重史的患者,可减少急性加重的频率。
二、氧疗
1.长期家庭氧疗:对于慢性呼吸衰竭的患者,每天吸氧时间应大于15小时。一般采用低流量吸氧,氧流量1-2L/min,将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92%。长期氧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尤其对于合并有肺动脉高压、肺心病的患者意义重大。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更需要严格遵循氧疗的时间和流量要求,以维持机体的氧供。
三、康复治疗
1.呼吸训练:包括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缩唇呼吸是通过缩唇缓慢呼气,延长呼气时间,增加气道压力,防止气道过早塌陷;腹式呼吸是让患者放松腹部,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收缩,增加膈肌的活动度,提高呼吸效率。对于生活方式中活动较少的慢阻肺患者,康复训练尤为重要,可改善呼吸功能,提高运动耐力。
2.运动训练:如步行、慢跑、踏车等有氧运动。运动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增加肌肉力量。运动训练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能状况循序渐进,年龄较大的患者运动强度应适当调整,避免过度疲劳。
四、疫苗接种
1.流感疫苗: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可减少流感相关的慢阻肺急性加重风险。无论年龄大小,只要患有慢阻肺,都应接种流感疫苗,尤其对于免疫力相对较低的老年患者,能有效降低因流感引发慢阻肺急性加重的概率。
2.肺炎球菌疫苗:接种肺炎球菌疫苗,也可降低肺炎相关的慢阻肺急性加重风险。
五、急性加重期的治疗
1.确定加重诱因:首先要明确慢阻肺急性加重的诱因,如呼吸道感染等。如果是细菌感染,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菌素等,但需根据药敏情况选择。
2.加强氧疗和呼吸支持:对于急性加重期呼吸困难明显的患者,加强氧疗,必要时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或有创机械通气。对于有基础疾病较多、年龄较大的患者,在呼吸支持时要更加谨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慢阻肺:儿童慢阻肺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治疗需更加谨慎。药物选择要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优先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如以康复治疗为主,药物使用严格遵循儿童用药的剂量和禁忌,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2.老年慢阻肺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氧疗时要密切观察氧饱和度变化,康复训练要根据老人的体能调整强度。同时,要关注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因为长期患病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影响治疗依从性。
3.女性慢阻肺患者:女性患者在治疗上与男性无本质区别,但要注意女性特殊的生理时期,如孕期、哺乳期等,用药需特别谨慎,应在医生评估后选择对胎儿或婴儿影响最小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