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的治疗包括手术、膀胱灌注、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等。手术有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膀胱部分切除术、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等;膀胱灌注用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预防复发;化疗分术前新辅助、术后辅助和转移性姑息化疗;放疗有根治性和辅助放疗;免疫治疗对特定晚期膀胱癌有效但需关注不良反应,不同患者需综合评估身体状况等选择合适治疗方式
一、手术治疗
1.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适用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早期患者,通过尿道插入电切镜将肿瘤切除,该手术创伤相对较小,能保留膀胱功能,但有复发可能,需定期复查膀胱镜。对于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若肿瘤局限,可作为首选,因为其恢复相对较快,对身体整体功能影响较小;而年轻、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也可考虑,以最大程度保留膀胱。
2.膀胱部分切除术:适用于肿瘤较大、多发或复发且不宜行经尿道手术,同时肿瘤位于膀胱相对局限部位的患者,切除部分膀胱组织。此手术需要考虑剩余膀胱的容量,若剩余膀胱容量过小可能影响患者排尿功能等。对于老年患者,要评估其心肺功能等整体状况,因为手术有一定创伤,心肺功能较差者可能耐受度低;年轻患者则需权衡保留膀胱与彻底切除肿瘤的利弊。
3.根治性膀胱切除术:适用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复发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且肿瘤相关危险因素较高等情况,切除整个膀胱及相关周围组织,如前列腺、精囊(男性)或子宫、附件(女性)等,术后需尿流改道。对于身体状况较好、能耐受较大手术的患者可考虑,年龄不是绝对禁忌,但需综合评估;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在手术范围和术后尿流改道方式选择上会有不同考虑,需根据个体情况制定方案。
二、膀胱灌注治疗
用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预防复发,常用药物有卡介苗、丝裂霉素、表柔比星等。通过将药物注入膀胱内,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膀胱黏膜,杀灭残留的肿瘤细胞。对于年龄较小的患者,一般不首先考虑膀胱灌注,因为其身体发育尚未完全,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需谨慎评估;老年患者若存在肝肾功能不全等情况,使用药物时需调整剂量并密切监测肝肾功能。
三、化疗
1.术前新辅助化疗:适用于局部晚期膀胱癌患者,可使肿瘤缩小,提高手术切除率,常用药物有顺铂、吉西他滨等联合方案。对于身体状况较好、能耐受化疗的患者,尤其是肿瘤较大、分期较晚的患者,新辅助化疗可能改善预后;但对于身体虚弱、有严重心肺疾病等的患者需谨慎评估化疗风险。
2.术后辅助化疗:用于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有高危复发因素的患者,降低复发和转移风险。同样需要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如年龄较大、体质较弱的患者,要评估化疗对身体的耐受程度,可能需要调整化疗方案或减少剂量。
3.转移性膀胱癌的姑息化疗:用于晚期已发生转移的膀胱癌患者,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时间,常用方案如顺铂+5-氟尿嘧啶等。对于老年患者或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需选择相对温和的化疗方案,并密切观察化疗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
四、放疗
1.根治性放疗:适用于不能耐受手术或拒绝手术的早期膀胱癌患者,以及部分局部晚期膀胱癌的综合治疗。对于年龄较大、心肺功能不佳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放疗可作为一种治疗选择;但放疗可能引起放射性膀胱炎等不良反应,需密切关注。
2.辅助放疗:在手术后有肿瘤残留或切缘阳性等情况时补充放疗,降低局部复发风险。对于女性患者,放疗时需注意对盆腔内生殖器官的影响;老年患者进行放疗时要注意身体耐受性,可能需要调整放疗剂量。
五、免疫治疗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膀胱癌治疗中取得进展,如帕博利珠单抗等用于晚期膀胱癌的治疗,对于PD-L1阳性等特定人群效果较好。但免疫治疗可能引发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如肺炎、结肠炎等,在应用时需密切监测患者身体状况,不同年龄、基础疾病的患者使用时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风险收益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