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什么病
呼吸窘迫综合征分为新生儿和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型主要因早产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致肺泡萎陷等,表现为出生后数小时呼吸急促等,靠胸部X线等诊断,用补充表面活性物质等治疗;成人型由多种因素致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等,早期呼吸频率加快等,靠胸部X线、血气分析诊断,用积极治疗原发病等治疗,新生儿需加强产前监测等,成人要预防及密切观察治疗。
一、定义
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综合征。
二、分类及常见类型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发生在早产儿身上,由于早产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导致肺泡萎陷,通气不足。其发病与胎龄密切相关,胎龄越小,发生风险越高。例如,胎龄低于32周的早产儿更容易出现该病症,因为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在孕晚期尤其是接近足月时才逐渐成熟。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严重肺部感染、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等。感染因素中,细菌性肺炎是常见的诱因之一,严重创伤导致的肺组织损伤也会引发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三、发病机制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泡Ⅱ型细胞是合成和分泌表面活性物质的场所,早产儿肺泡Ⅱ型细胞发育不成熟,表面活性物质合成不足。表面活性物质能够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缺乏时肺泡表面张力增高,导致肺泡萎陷,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进而出现低氧血症和呼吸困难。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各种致病因素导致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通透性增加,引起肺水肿和肺出血,肺泡内透明膜形成,影响气体交换。同时,炎症介质的释放进一步加重肺组织的损伤和炎症反应,导致肺的顺应性降低,呼吸功增加。
四、临床表现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出生后数小时内出现呼吸急促,频率可达60-80次/分以上,同时伴有鼻翼扇动、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凹陷),病情严重时呼吸浅慢,皮肤呈青紫色。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可表现为呼吸频率加快,呼吸浅快,随着病情进展,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出现发绀,常规吸氧难以纠正低氧血症。患者还可能伴有咳嗽,咳出白色或血性泡沫痰等表现。
五、诊断方法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通过胸部X线检查,典型表现为两肺野普遍性透亮度降低,内有均匀分布的细小颗粒和网状阴影,即“毛玻璃样”改变,严重时可呈“白肺”。同时结合患儿的胎龄、出生后呼吸困难表现等进行综合诊断。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胸部X线早期可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多,逐渐发展为两肺散在的斑片状阴影,进而融合成大片状阴影。血气分析是重要的诊断依据,表现为低氧血症、低碳酸血症,氧合指数(PaO/FiO)降低,正常成人氧合指数大于300,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时氧合指数小于300。
六、治疗原则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治疗措施包括外源性补充表面活性物质,同时给予呼吸支持,如使用呼吸机进行正压通气等。加强护理,保持患儿体温稳定,维持内环境稳定等。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控制肺部感染、处理创伤等。进行呼吸支持,可采用机械通气,如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包括小潮气量(6-8ml/kg)、适当呼气末正压(PEEP)等。同时进行液体管理,维持液体平衡,避免液体过负荷加重肺水肿。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新生儿:早产儿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高发人群,需要加强产前监测,对于可能早产的孕妇,可在产前给予糖皮质激素促进胎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出生后要密切观察呼吸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呼吸窘迫综合征。
成人:对于有基础疾病如肺部感染、创伤等的成人,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预防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呼吸、循环等指标,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减退,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时病情可能进展更快,需要更加密切的观察和精细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