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脑膜炎
脑膜炎是软脑膜弥漫性炎症改变,由多种病原体感染引起,分为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等类型,有一般和神经系统症状,可通过脑脊液、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因类型而异,预防针对不同类型采取相应措施,包括接种疫苗、保持生活方式、注意卫生等。
脑膜炎的分类及常见类型
细菌性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颅内感染性疾病,常见的有肺炎链球菌脑膜炎、脑膜炎奈瑟菌(脑膜炎球菌)脑膜炎等。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在儿童和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老年人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受肺炎链球菌侵袭;脑膜炎球菌脑膜炎可在人群中引起流行,尤其在儿童聚集的场所如学校等。
病毒性脑膜炎:多数为肠道病毒感染所致,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儿童由于活动范围广,接触病毒机会多,相对更容易感染肠道病毒引发病毒性脑膜炎;成年人若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导致免疫力下降,也易感染病毒引发该病。
真菌性脑膜炎:常见的致病菌有新型隐球菌等。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易患,例如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被破坏,感染新型隐球菌引发真菌性脑膜炎的风险显著增加;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的患者,也可能因体内菌群失调而继发真菌感染导致脑膜炎。
脑膜炎的临床表现
一般症状:患者常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发热可为低热至高热不等,儿童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发热表现可能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精神萎靡等;头痛程度各异,严重时可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休息;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神经系统症状:可出现颈项强直、脑膜刺激征阳性等表现。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儿童若出现意识障碍需高度重视,因为儿童病情变化较快。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神经系统症状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可能更易出现惊厥等表现。
脑膜炎的诊断方法
脑脊液检查:是诊断脑膜炎的重要依据。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检查脑脊液的压力、外观、细胞数、蛋白含量、糖含量、氯化物含量等指标。细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压力常增高,外观浑浊,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含量增高,糖和氯化物含量降低;病毒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压力可正常或轻度增高,外观清亮,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含量正常;真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微混,白细胞计数中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增高,糖含量降低,氯化物含量降低。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检查可帮助了解颅内情况,如是否有脑水肿、脓肿等并发症。对于怀疑有脑膜炎的患者,尤其是儿童,进行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排除其他颅内病变。
脑膜炎的治疗原则
细菌性脑膜炎:主要是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一旦怀疑为细菌性脑膜炎,应尽早使用抗生素,力求在病原菌未明确前即开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之后根据脑脊液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
病毒性脑膜炎: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如降低颅内压、控制惊厥等。大部分病毒性脑膜炎具有自限性,经过适当的对症支持治疗后可逐渐康复。
真菌性脑膜炎:主要是使用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常用的药物有两性霉素B、氟康唑等,治疗疗程较长,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反应调整用药。
脑膜炎的预防措施
细菌性脑膜炎:对于儿童可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脑膜炎球菌疫苗等进行预防;成年人应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增强机体抵抗力,在脑膜炎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
病毒性脑膜炎: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病毒感染者;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对于肠道病毒感染高发季节,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真菌性脑膜炎:对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等,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提高免疫力;避免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如需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