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粘连手术包括术前准备(评估患者一般情况、相关检查,进行阴道和肠道准备)、手术过程(选择麻醉方式,体位摆放、置入宫腔镜、分离粘连)、术后处理(一般护理、预防感染、促进子宫内膜修复),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生育期女性关注生育,老年女性控制基础疾病,多次宫腔操作史患者风险高需密切观察。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一般情况:需了解患者的年龄、月经史、生育史等。对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需格外关注其宫腔粘连对生育可能产生的影响;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身体状况和对手术的耐受能力有所不同,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更多基础疾病。同时要询问患者的生活方式,如是否吸烟、饮酒等,因为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术后恢复。还要详细了解病史,包括既往宫腔操作史等,这对判断宫腔粘连的严重程度和手术难度有重要意义。
相关检查: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传染病筛查、心电图等检查,以评估患者全身状况能否耐受手术。进行妇科超声检查,初步了解宫腔形态及粘连情况;宫腔镜检查是确诊宫腔粘连的金标准,能直接观察粘连的部位、范围和程度。
2.术前准备工作
阴道准备:手术前需进行阴道清洁准备,一般在术前1-2天开始用碘伏等消毒剂进行阴道擦洗,以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
肠道准备:通常术前禁食6-8小时,禁饮4小时,必要时进行肠道清洁,如口服泻药等,目的是避免术中呕吐引起误吸,同时使肠道空虚,便于手术操作。
二、手术过程
1.麻醉方式选择
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硬膜外麻醉、腰麻或全身麻醉等。对于精神紧张的患者,全身麻醉能使其在无痛状态下接受手术,减少术中的应激反应;而对于一些情况较简单的患者,硬膜外麻醉或腰麻也可满足手术需求。
2.手术操作步骤
体位摆放: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外阴、阴道,铺无菌巾。
置入宫腔镜:通过阴道将宫腔镜缓慢置入宫腔,依次观察宫腔形态、粘连部位等情况。
分离粘连:使用宫腔镜下的分离器械,如单极或双极电切镜等,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逐步分离宫腔粘连。对于轻度粘连,可直接用器械进行钝性或锐性分离;对于重度粘连,需谨慎操作,避免损伤肌层。在分离过程中要不断用生理盐水冲洗宫腔,保持视野清晰。
三、术后处理
1.一般护理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一般每30分钟至1小时监测一次,直至平稳。
阴道出血观察:注意观察阴道出血量,若出血量较多,超过月经量,需及时处理。同时观察阴道分泌物的性状,有无异味,以早期发现感染迹象。
2.预防感染
抗生素应用:根据患者情况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一般术后使用1-2天抗生素,预防宫腔感染。
会阴护理:保持会阴清洁,每日用碘伏消毒外阴2次,勤换会阴垫。
3.促进子宫内膜修复
药物应用:可根据情况使用雌激素等药物促进子宫内膜修复,如戊酸雌二醇等,但具体药物选择需遵循个体化原则。
宫腔放置球囊或节育环:为防止再次粘连,可在宫腔内放置球囊或节育环,球囊可起到支撑宫腔、防止粘连的作用,节育环也有一定的预防粘连效果。一般放置1-2周后取出。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生育期女性
术后需积极关注生育情况,术后1个月可开始监测排卵,若有生育需求,可在医生指导下尝试受孕。由于宫腔粘连术后再次粘连的风险较高,受孕后需密切产检,警惕胎盘植入等并发症的发生。
2.老年女性
老年女性往往合并更多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术前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使血压、血糖等指标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以提高手术耐受性。术后要加强基础疾病的监测和护理,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
3.有多次宫腔操作史患者
此类患者宫腔粘连往往较严重,手术难度大,术后再次粘连的风险更高。术后除了严格按照常规进行处理外,需更加密切观察阴道出血及腹痛情况,必要时可缩短再次宫腔镜检查的时间,以便早期发现再次粘连并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