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扩张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控制感染、清除气道分泌物、手术治疗和咯血处理。一般治疗有体位引流和呼吸训练;控制感染分急性感染期和稳定期;清除气道分泌物包括祛痰药物和雾化吸入;手术治疗有适应证和禁忌证;咯血处理有一般处理和药物治疗,不同年龄患者在各治疗环节需考虑差异及特殊情况。
一、一般治疗
1.体位引流:根据病变部位采取适当的体位,使病变部位处于高处,引流支气管开口向下,利用重力作用促进痰液排出。例如,右肺中叶病变可采取坐位或健侧卧位,头低脚高,拍打背部,每次15-20分钟,每天2-3次。这种方法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都可尝试,但要注意年老体弱、呼吸困难明显等情况的患者需谨慎,避免因过度劳累加重呼吸困难。对于儿童患者,要安抚其情绪,确保体位引流过程安全。
2.呼吸训练: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有助于改善呼吸功能,促进痰液排出。缩唇呼吸是患者闭嘴经鼻吸气,然后缩唇缓慢呼气,呼气时间为吸气时间的2倍左右;腹式呼吸是患者平卧,双手放在腹部,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下陷。不同年龄的患者呼吸训练方式可能需要调整,儿童可能需要在家长或医护人员引导下进行简单的呼吸训练。
二、控制感染
1.急性感染期:根据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常见引起支气管扩张感染的细菌有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药物选择有差异,儿童要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骨骼发育等有潜在风险的药物。例如,对于成人中敏感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选用头孢他啶等抗生素;对于儿童,可能更多选用安全性较高的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但具体需根据药敏结果和患儿情况谨慎选择。
2.稳定期:一般不常规使用抗生素,但如果患者有反复感染迹象,如咳嗽加重、痰量增多、脓性痰等,可根据情况短疗程使用抗生素。
三、清除气道分泌物
1.祛痰药物:可使用祛痰药物稀释痰液,便于排出。常用的祛痰药物有氨溴索等。氨溴索可以增加呼吸道黏膜浆液腺的分泌,减少黏液腺分泌,从而降低痰液黏度,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增加支气管纤毛运动,使痰液易于咳出。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氨溴索的使用剂量可能不同,儿童需根据体重等计算合适剂量,且要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2.雾化吸入:通过雾化装置将药物制成雾滴或微粒,直接吸入呼吸道,达到湿化气道、稀释痰液的目的。常用的雾化药物有氨溴索、乙酰半胱氨酸等。例如,乙酰半胱氨酸可以使痰液中的黏蛋白多肽链断裂,降低痰液黏度。雾化吸入对于各年龄患者均可应用,但儿童在雾化时要配合良好,避免哭闹导致药物吸入不均匀等情况。
四、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对于反复呼吸道急性感染或大咯血,病变范围局限在右肺中叶,经充分内科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例如,患者反复出现右肺中叶严重感染,影响生活质量,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评估手术风险后考虑手术。
2.手术禁忌证:存在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不宜手术。例如,有严重心脏病、呼吸功能极弱的患者,手术风险极高,不适合手术治疗。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要综合评估心肺功能等情况来判断是否适合手术;对于儿童患者,手术需非常谨慎,只有在病情极为严重且其他治疗无效时才考虑。
五、咯血的处理
1.一般处理:少量咯血时,患者应安静休息,消除紧张情绪,必要时可给予镇静剂,如地西泮等。对于不同年龄患者,镇静剂的使用需注意剂量,儿童要避免使用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发育等的镇静剂。中量或大量咯血时,要防止窒息,患者应取患侧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进行气管插管等抢救措施。
2.药物治疗:可使用止血药物,如垂体后叶素等,但垂体后叶素有收缩血管的作用,高血压、冠心病、妊娠患者禁用。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要根据其基础疾病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止血药物,儿童禁用可能有严重不良反应的止血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