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感冒处理需遵循一般处理和对症处理原则,用药要避免滥用且合理选用,不同年龄婴儿、幼儿、学龄前期小儿感冒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需综合多方面因素科学谨慎保障小儿健康恢复。
一、小儿感冒的处理原则
(一)一般处理
1.休息与环境:保证小儿充足休息,居住环境要保持适宜的温度(一般18~22℃)、湿度(50%~60%),空气流通但避免直接吹风。对于婴幼儿,要减少其活动量,因为过多活动可能加重身体消耗,不利于恢复。
2.饮食调整:给予清淡、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饮食,如米粥、面条等。鼓励小儿多饮水,一方面可补充因发热等丢失的水分,另一方面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使体内毒素排出,对于不同年龄的小儿,按需喂养,婴儿保证奶量摄入。
(二)对症处理
1.发热处理:低热时(体温37.5~38.5℃)可先采用物理降温,如解开衣物、用温毛巾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部位,通过蒸发散热来降温。对于体温≥38.5℃且有不适症状的小儿,可遵医嘱使用退热药物,但要严格遵循药品适用年龄等规定,避免不适合的小儿使用。需注意不能机械按体温用药,而是以患儿舒适度为标准来判断是否需要退热干预。
2.鼻塞处理:可使用生理盐水滴鼻,软化鼻痂后再用吸鼻器吸出,以保持鼻腔通畅,利于呼吸。对于婴儿,操作要轻柔,避免损伤鼻腔黏膜。
二、小儿感冒的用药原则
(一)避免滥用药物
1.避免自行使用抗生素:小儿感冒大多为病毒感染引起,抗生素对病毒无效,滥用抗生素不仅不能治疗感冒,还可能导致耐药菌产生等不良后果。只有明确有细菌感染指征时,如合并化脓性扁桃体炎等,才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
2.谨慎使用复方感冒药:对于≤2岁的小儿,应避免使用复方感冒药,因为小儿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复方感冒药中的成分可能增加肝肾负担,且不同成分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风险。对于较大儿童使用复方感冒药,也需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适用年龄、剂量等使用,不可超量或长期使用。
(二)合理选用针对性药物
1.抗病毒药物:对于流感病毒引起的感冒,在发病48小时内可遵医嘱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等,但要严格把握用药适应证和禁忌证,根据小儿年龄、体重等准确用药。而对于普通病毒引起的感冒,一般不常规使用抗病毒药物,主要依靠小儿自身免疫力恢复。
2.缓解症状药物:若小儿有咳嗽症状,可根据情况选用止咳药物,如小儿止咳糖浆等,但要注意药物的适用年龄和成分;若有流涕症状,可选用生理性海水鼻喷雾剂等缓解鼻腔症状。
三、不同年龄小儿感冒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婴儿期(0~1岁)
1.特点:婴儿感冒后症状相对不典型,除了鼻塞、流涕外,容易出现发热、拒奶、烦躁不安等表现,且病情变化较快。因为婴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感染的应对能力较弱。
2.注意事项:护理时要特别注意观察婴儿的精神状态、体温、呼吸等情况。一旦发现婴儿出现精神萎靡、呼吸急促(>60次/分钟)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用药方面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剂量,避免使用不适合婴儿的药物。
(二)幼儿期(1~3岁)
1.特点:此阶段小儿感冒后可能会出现发热、咳嗽等较明显症状,但相对婴儿来说,对疾病的耐受性稍好一些。
2.注意事项:要注意引导幼儿配合治疗,如按时滴鼻、合理服用药物等。同时,要避免幼儿在感冒期间过度活动,保证充足休息,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促进身体恢复。
(三)学龄前期(3~6岁)
1.特点:小儿感冒后症状与成人有一定相似性,可能会有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但一般病情相对较轻,自身免疫力有一定基础,恢复相对较快。
2.注意事项:要教育小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等,减少感冒发生的机会。在用药时要按照儿童剂量准确使用,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总之,小儿感冒的用药及处理需综合考虑小儿年龄、病情等多方面因素,遵循科学、谨慎的原则,以保障小儿健康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