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观察要点包括不同年龄段语言表现差异、语言相关能力观察及伴随症状与相关因素。不同年龄段有不同语言表现要求,语言相关能力涵盖理解、表达、交流能力观察,伴随症状有运动发育迟缓、社交障碍等,相关因素涉及出生情况、家庭环境、遗传因素等。
0-12个月婴儿期:新生儿出生后会通过哭来表达需求,3-4个月时能发出咿呀声,6个月左右能辨别亲人的声音并发出笑声,7-8个月时会模仿发出“爸爸”“妈妈”等单音但无实际意义,12个月时一般能说出简单的单字,如“爸”“妈”等,如果超过12个月还不能发出咿呀声,或不能对亲人呼唤有回应,需引起关注。例如,正常10个月的婴儿大多能理解简单指令并做出相应动作,如听到“把玩具拿过来”能有所反应,而语言发育迟缓的婴儿可能无明显反应。
1-2岁幼儿期:1岁半左右能说出10-20个单词,能说简单的短语,如“吃饭饭”“抱抱”等;2岁时能说短句子,如“我要喝水”等。若1岁半仍不能说出有意义的单词,2岁不能说简单短句,就可能存在语言发育迟缓的迹象。比如正常2岁儿童能描述简单的日常活动,像“我在玩积木”,而语言发育迟缓儿童可能只能重复简单音节,无法表达完整意思。
2-3岁学龄前儿童期:2-3岁时能讲述简单的事情,能回答简单的问题,如“你叫什么名字”“你几岁了”等,能进行简单的对话交流。如果到3岁还不能清晰表达自己的需求,不能进行简单对话,词汇量明显少于同龄儿童,就需考虑语言发育迟缓的可能。例如正常3岁儿童可以描述自己一天中的活动,如“早上我吃了面包,然后去幼儿园”,而语言发育迟缓儿童可能只能说出零散的词汇,无法连贯表述。
语言相关能力的观察
理解能力:观察儿童对语言指令的理解程度。例如让儿童做“把球捡起来”“把衣服给妈妈”等指令动作,正常儿童能准确理解并执行,而语言发育迟缓儿童可能对简单指令也无反应或反应迟缓。同时,观察儿童对常见物品名称的理解,如问“这是杯子吗”,正常儿童能正确指出杯子,语言发育迟缓儿童可能不能正确识别。
表达能力:包括口语表达和非口语表达(如手势、表情等辅助表达)。口语表达方面,关注儿童能否清晰发出语音,词汇量的积累情况,语句的完整性等。非口语表达方面,看儿童是否能通过手势等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比如用手指向想要的物品等。例如,正常3岁儿童能比较流畅地表达自己在幼儿园的经历,而语言发育迟缓儿童可能只能用简单手势配合有限词汇表达部分内容。
语言交流能力:观察儿童与他人的语言互动情况。是否能主动发起交流,如主动跟人打招呼、分享简单事情等;是否能回应他人的交流,如别人跟他说话时是否有相应的反应,是眼神交流、简单回应还是无反应等。正常儿童在与他人交流时会有来有回的互动,而语言发育迟缓儿童可能交流时处于被动状态,互动性差。
伴随症状及相关因素
伴随症状:部分语言发育迟缓儿童可能伴有其他发育问题,如运动发育迟缓,表现为抬头、坐、爬、站、走等大运动或抓握等精细运动发育落后于同龄儿童;也可能伴有社交障碍,如不喜欢与他人眼神接触,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等。例如,有的儿童语言发育迟缓同时伴有明显的运动发育滞后,走路明显比同龄儿童晚,且在精细动作上,如搭积木等也远远落后。
相关因素:需要考虑出生时的情况,如是否有早产、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黄疸过高且治疗不及时等情况,这些都可能影响儿童的语言发育;家庭环境因素也很重要,如果儿童长期处于缺乏语言刺激的环境中,如家长很少与儿童交流,经常让儿童独自玩耍且不进行语言互动,也可能导致语言发育迟缓;遗传因素也不能忽视,如果家族中有语言发育迟缓的遗传病史,儿童发生语言发育迟缓的风险可能增加。例如,早产儿由于脑部发育可能未完全成熟,相对足月产儿更容易出现语言发育迟缓的情况;在家庭环境方面,如果家长平时工作忙,与儿童交流时间极少,儿童接触的语言刺激匮乏,就不利于语言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