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头溢液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乳头溢液常见于妊娠及哺乳期,是正常生理现象。病理性乳头溢液包括乳腺导管扩张症(溢液多为棕黄、血性或脓性,伴乳晕下肿块等)、乳腺囊性增生症(溢液多黄绿、棕色或血性,伴乳房胀痛等)、乳管内乳头状瘤(多为血性溢液,乳晕区可触及小结节)、乳腺癌(溢液可为血性等,伴乳房肿块等)、垂体瘤(泌乳素过多致溢液,伴月经紊乱等)、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可致溢液,需评估调整用药)、内分泌紊乱(生活方式等致激素失衡,需调整生活方式调节)
一、生理性乳头溢液
(一)妊娠及哺乳期
女性在妊娠中晚期及哺乳期,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泌乳素等激素升高,可出现乳头溢液,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是为产后哺乳做准备,通常为双侧乳房少量清亮或淡黄色液体分泌。一般无需特殊处理,注意保持乳房清洁即可。
二、病理性乳头溢液
(一)乳腺导管扩张症
1.病因机制
多与乳腺导管排泄障碍、异常激素刺激等有关。乳腺导管扩张,分泌物积聚,可引起乳头溢液,溢液多为棕黄色、血性或脓性。
好发于中、老年女性,与乳腺导管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变化有关,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的不良情绪等可能影响激素水平,从而诱发该病。
2.临床表现
除乳头溢液外,还可伴有乳晕下肿块、乳房疼痛等表现。
(二)乳腺囊性增生症
1.病因机制
主要是由于内分泌失调,雌激素相对增多,孕激素减少或两者比例失调,使乳腺实质增生过度和复旧不全。乳腺出现囊性改变,导致乳头溢液,溢液多为黄绿色、棕色或血性。
各年龄段女性均可发病,但以中青年女性多见。生活中精神压力大、长期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2.临床表现
表现为乳房胀痛,可触及乳腺结节或肿块,伴有乳头溢液。
(三)乳管内乳头状瘤
1.病因机制
是发生于乳腺导管内的良性肿瘤,瘤体小且有很多薄壁血管,容易出血,从而引起乳头溢液,多为血性溢液,常见于40-50岁女性。
发病与乳腺导管的局部结构异常等有关,生活方式对其影响相对较小,但内分泌失调可能是诱发因素之一。
2.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乳头血性溢液,通常无疼痛,可在乳晕区触及小的结节,按压结节时可引发溢液。
(四)乳腺癌
1.病因机制
具体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与遗传因素、激素水平、乳腺组织的基因突变等有关。当乳腺癌组织侵犯乳腺导管时,可导致乳头溢液,溢液可为血性、浆液性等。
各年龄段女性均可发病,中老年女性相对高发。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较高,长期高脂肪饮食、肥胖等生活方式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2.临床表现
除乳头溢液外,还可伴有乳房肿块、乳房皮肤橘皮样改变、乳头凹陷等表现。
(五)垂体瘤
1.病因机制
垂体瘤可分泌过多的泌乳素,导致高泌乳素血症,进而引起乳头溢液,同时可伴有月经紊乱、视力下降等表现。
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相对多见。垂体瘤的发生与垂体细胞的异常增殖等有关,生活方式对其影响相对较小,但长期的精神压力等可能影响内分泌功能,间接与垂体瘤的发生有一定关联。
2.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乳头溢液、月经失调、视力视野改变等。
(六)药物因素
1.相关药物及机制
一些药物如抗精神病药物、抗高血压药物等可能引起乳头溢液。例如,某些抗精神病药物可影响多巴胺能神经递质系统,导致泌乳素水平升高,从而引起乳头溢液。
不同药物引起乳头溢液的机制不同,使用相关药物的患者需要密切观察是否出现乳头溢液情况。
2.应对措施
如果怀疑乳头溢液是药物引起,应及时与医生沟通,评估是否需要调整用药方案。
(七)内分泌紊乱
1.病因及影响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生活不规律等可导致内分泌紊乱,引起体内激素水平失衡,进而可能出现乳头溢液。例如,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比例失调等情况。
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中青年女性由于生活压力等因素更易出现内分泌紊乱情况。
2.调整方法
应注意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态,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等,以调节内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