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性肺炎和小叶性肺炎的区别
大叶性肺炎与小叶性肺炎在病原体、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和治疗等方面存在区别,大叶性肺炎主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病理分四期,起病急、高热等,影像有相应特征,治疗以抗感染等为主;小叶性肺炎致病菌多样,以细支气管为中心化脓性炎症,起病较缓、症状表现不同,影像为散在斑片影,治疗也为抗感染等对症支持。
一、病原体方面
大叶性肺炎:主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尤其是1、2、3及7型菌株,但新的血清型(如19型)感染有增加趋势。肺炎链球菌为革兰阳性球菌,常存在于正常人的鼻咽部,当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细菌趁机侵入肺泡,在肺泡内繁殖,通过肺泡间孔(Cohn孔)向其他肺泡蔓延,以致部分或整个肺段、肺叶发生炎症。多见于青壮年,受凉、疲劳、醉酒、病毒感染等为常见诱因,这些因素会影响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增加肺炎链球菌感染的风险。
小叶性肺炎:致病菌常为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大肠杆菌等。病原体可通过支气管入侵,引起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及肺泡的炎症,常继发于其他疾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上呼吸道病毒感染以及长期卧床的危重患者等。婴幼儿、老年人、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者易患小叶性肺炎,因为这些人群的呼吸道防御功能较弱,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
二、病理改变方面
大叶性肺炎:病理发展过程分为四期,充血水肿期,可见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内有大量的浆液性渗出液,混有少量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红色肝变期,肺泡内充满混有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的纤维素性渗出物,病变肺叶颜色变红,质地变实;灰色肝变期,肺泡内充满中性粒细胞和纤维素性渗出物,病变肺叶仍质地变实,但颜色转为灰白色;溶解消散期,渗出物被溶解,肺组织逐渐恢复正常结构。病变多从肺的外周开始,累及单个或多个肺叶。
小叶性肺炎:是以细支气管为中心的肺组织化脓性炎症,病变呈多发性、散在分布于两肺各叶,尤以两肺下叶及背侧多见。镜下可见细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表面附着黏液性渗出物,以后渗出物向周围肺组织蔓延,形成以细支气管为中心的化脓性病灶,周围肺组织呈不同程度的肺萎陷或代偿性肺气肿。
三、临床表现方面
大叶性肺炎:起病急骤,常有高热、寒战,体温可在数小时内升至39~40℃,呈稽留热型,伴有咳嗽,咳痰开始为干咳,继而咳黏液脓性痰,典型者咳铁锈色痰。患者可有患侧胸痛,疼痛随咳嗽或深呼吸而加重。体征早期可无明显异常,或仅有呼吸幅度减小、叩诊轻度浊音、听诊呼吸音减低和胸膜摩擦音;实变期可有典型体征,如叩诊浊音、触觉语颤增强、支气管呼吸音等。
小叶性肺炎:多起病较缓慢,发热程度不一,可为低热或高热,咳嗽、咳痰较明显,痰液可为脓性。体征常可闻及两肺散在的湿啰音,部位不固定,咳嗽后可减少或消失。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等表现。婴幼儿患小叶性肺炎时症状往往较重,可出现呼吸急促、鼻翼扇动、三凹征等,还可能伴有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四、影像学表现方面
大叶性肺炎:胸部X线或CT检查在充血水肿期可无明显异常,或仅见肺纹理增粗;红色肝变期和灰色肝变期可见大片炎症浸润阴影或实变影,在实变阴影中可见支气管充气征;溶解消散期阴影密度逐渐减低,病变区域逐渐吸收。
小叶性肺炎:胸部X线或CT表现为沿支气管分布的散在斑片状模糊阴影,密度不均,可融合成大片状,病变以两肺下野、内中带多见。
五、治疗方面
大叶性肺炎:主要是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抗生素,如肺炎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等抗生素。同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高热时给予退热治疗,胸痛明显者可适当止痛等。
小叶性肺炎:同样以抗感染为主,根据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葡萄球菌感染可选用耐酶青霉素等,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选用氨基糖苷类等抗生素。也需要对症支持治疗,如祛痰、平喘等。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