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癫痫发病的原因
小儿癫痫的发病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约20%-60%比例,部分癫痫综合征有明确遗传模式)、脑部结构异常(先天性脑部发育畸形如大脑半球畸形、灰质异位,脑部肿瘤压迫致异常放电)、产前与围生期因素(产前母亲感染、接触不良物质,围生期早产、低体重、窒息、产伤致脑部损伤)、感染因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脑膜炎、脑炎,全身性感染如热性惊厥可转化为癫痫)、代谢紊乱(低血糖、低血钙影响脑部能量或神经元稳定性引发癫痫)。
一、遗传因素
小儿癫痫中有相当一部分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研究表明,某些基因突变或遗传综合征可直接导致癫痫的发生。例如,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夜间额叶癫痫等特定的癫痫综合征具有明确的遗传模式,相关基因的突变会使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发生改变,增加神经元异常放电的风险,从而引发癫痫。遗传因素在小儿癫痫发病中所占比例约为20%-60%不等,不同类型的癫痫遗传倾向有所差异,一些单基因遗传性癫痫综合征有特定的遗传规律,如儿童失神癫痫多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不完全外显率。
二、脑部结构异常
1.先天性脑部发育畸形:胎儿在发育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如母体感染、接触致畸物质等,可导致脑部结构出现异常。常见的有大脑半球畸形、灰质异位等。大脑半球畸形会使脑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受到破坏,神经元的分布和连接异常,容易引发异常放电,进而导致癫痫发作。例如,无脑回畸形患儿由于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善,神经元迁移异常,常常在婴幼儿期就出现癫痫发作。
2.脑部肿瘤:儿童时期脑部肿瘤相对少见,但也是导致癫痫的一个因素。肿瘤的生长会压迫周围脑组织,引起局部脑组织的缺血、缺氧和神经元的异常放电。例如,星形细胞瘤、神经节胶质瘤等脑部肿瘤可能会引发小儿癫痫,肿瘤的大小、位置等因素会影响癫痫发作的频率和类型。
三、产前与围生期因素
1.产前因素:母亲在孕期感染某些病毒,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导致胎儿脑部发育受损,增加癫痫发病风险。此外,母亲孕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影响胎儿脑部发育,使小儿在出生后更容易患上癫痫。
2.围生期因素:早产、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产伤等围生期事件都可能对小儿脑部造成损伤。早产婴儿的脑部发育尚未成熟,更容易出现神经元的发育异常;低出生体重儿脑部的各种结构和功能发育不完善,发生癫痫的概率相对较高;新生儿窒息会导致脑部缺氧缺血,引起神经元的损伤和代谢紊乱,进而引发癫痫;产伤如颅内出血等可直接造成脑部组织的损伤,破坏神经元的正常功能,从而增加癫痫发病的可能性。
四、感染因素
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小儿在婴幼儿时期容易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脑膜炎、脑炎等。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后,会引起脑组织的炎症反应,导致神经元的兴奋性改变,容易诱发癫痫发作。例如,病毒性脑炎患儿在病情恢复后,仍有一定概率出现癫痫后遗症;化脓性脑膜炎如果治疗不及时,也可能遗留癫痫等神经系统并发症。
2.全身性感染:一些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如热性惊厥发展为癫痫的情况。热性惊厥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惊厥性疾病,多发生于6个月-5岁的儿童,与感染引起的体温升高有关。部分热性惊厥患儿在多次发作或发作严重时,可能会转化为癫痫。研究显示,单纯性热性惊厥转化为癫痫的概率较低,而复杂性热性惊厥转化为癫痫的风险相对较高。
五、代谢紊乱
1.低血糖:小儿如果长时间禁食、患有先天性代谢疾病等情况,容易出现低血糖。低血糖会影响脑部的能量供应,导致神经元的功能异常,引发癫痫发作。例如,新生儿半乳糖血症等先天性代谢性疾病可导致糖代谢紊乱,反复出现低血糖,进而诱发癫痫。
2.低血钙: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等疾病可引起小儿低血钙。血钙水平降低会影响神经元的稳定性,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容易引发癫痫发作。儿童低血钙性癫痫多表现为手足抽搐、惊厥等症状,及时纠正低血钙后,癫痫发作可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