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体温因测量部位、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有不同范围,包括正常体温、低热(37.3℃-38.0℃)、中度发热(38.1℃-39.0℃)、高热(39.1℃-40.0℃)、超高热(超过40.1℃),不同发热范围有不同成因及对人体影响,且不同人群发热处理方式有别,超高热极其危险需紧急抢救。
一、正常体温范围
正常人体温一般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通过口腔测量时,正常体温范围通常在36.3℃~37.2℃;通过腋下测量时,正常体温范围是36.0℃~37.0℃;通过直肠测量时,正常体温范围稍高,在36.5℃~37.7℃。不同测量部位的正常体温存在差异是因为人体不同部位的生理结构和散热情况有所不同,例如直肠温度更接近人体内部核心温度。年龄因素会对体温有一定影响,儿童的基础代谢率相对较高,体温可能比成年人稍高一点;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体温更容易受环境等因素影响。性别方面,一般来说成年女性在月经周期中体温会有一定波动,排卵前体温较低,排卵后由于孕激素的作用体温会略有升高。生活方式也会影响体温,比如运动后体温会暂时升高,这是因为运动时肌肉产热增加;进食后也可能会使体温有轻度升高,是由于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二、低热范围
低热是指体温轻度升高,口腔测量体温在37.3℃~38.0℃之间属于低热范围。引起低热的原因较多,可能是一些轻微的感染,如病毒引起的轻度上呼吸道感染,此时身体的免疫系统在与病毒抗争,会导致体温轻度升高;也可能是一些非感染性因素,比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早期,机体的免疫反应会引发低热。对于儿童出现低热情况,要注意观察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如是否有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因为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低热可能是一些疾病的早期表现。如果是新生儿出现低热,需要格外谨慎,因为新生儿病情变化较快,要考虑是否有感染等严重情况,及时就医检查。
三、中度发热范围
中度发热是指体温在38.1℃~39.0℃之间。中度发热时,人体的代谢会加快,可能会出现不适症状,如乏力、肌肉酸痛等。引起中度发热的原因有很多,感染性因素中细菌感染较为常见,例如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可能会导致中度发热;非感染性因素如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也可能出现中度发热。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中度发热的处理方式有所不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中度发热时要密切关注体温变化,因为儿童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容易出现体温进一步升高的情况,可采用适当的物理降温方法,如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等部位,但要注意避免使用过冷的水刺激。成年人出现中度发热时,要寻找发热的原因,若伴随明显的咳嗽、咳痰等症状,可能需要进行相关检查,如胸片等,以明确是否存在肺部感染等情况。
四、高热范围
高热是指体温在39.1℃~40.0℃之间。高热时,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都会受到一定影响,酶的活性也会发生变化,可能会出现精神萎靡、惊厥等严重情况,尤其是儿童,高热容易引发惊厥。引起高热的原因多为较为严重的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等,也可能是一些急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作。对于高热的处理,首先要采取降温措施,对于儿童,可使用退热贴等物理降温方法,同时要及时就医,查找发热原因。成年人高热时,除了物理降温外,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指标来明确感染类型,以便进行针对性治疗。
五、超高热范围
超高热是指体温超过40.1℃。超高热是非常危险的情况,会对机体各个系统造成严重损害,如可导致脑组织损伤、器官功能衰竭等。超高热几乎都是由严重的感染引起,如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等。对于超高热的患者,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需要立即采取紧急降温措施,同时要尽快送往医院进行抢救,因为超高热会在很短时间内危及生命。在抢救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心率、血压等,采取有效的降温方法,包括药物降温(但要谨慎使用,尤其对于儿童要避免不恰当的药物使用)和物理降温相结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