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哮喘是具慢性气道炎症和高反应性的异质性疾病,发病机制涉及炎症及气道高反应性,临床表现有症状和体征,诊断依据症状、肺功能及影像学检查,治疗与管理包括避免触发因素、药物治疗和长期管理,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期患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发病机制
1.炎症机制:气道内存在多种炎症细胞参与,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活化并释放炎症介质,导致气道黏膜水肿、黏液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气道狭窄。大量研究表明,气道慢性炎症是哮喘发生发展的核心机制,例如多项临床观察和实验室研究发现,哮喘患者气道活检中可见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且相关炎症因子水平异常升高。
2.气道高反应性:气道对多种刺激因子呈现高度敏感状态,当接触过敏原、冷空气、运动等刺激时,气道平滑肌收缩,引起气流受限。研究显示,哮喘患者的气道对组胺、乙酰甲胆碱等刺激物的反应性明显高于正常人,这与气道炎症导致气道上皮损伤、神经调节功能紊乱等有关。
二、临床表现
1.症状: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哮喘可能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称为咳嗽变异性哮喘;成年人哮喘喘息等典型症状更为明显。例如一些研究统计发现,儿童哮喘中约有三分之一是以咳嗽为唯一症状。
2.体征:发作时可闻及双肺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音延长。缓解期患者可无明显体征,但长期反复发作可能导致肺气肿等并发症,出现相应体征,如桶状胸等。
三、诊断标准
1.症状特点: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肺功能检查: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即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增加≥12%,且FEV增加绝对值≥200ml;或者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呼气峰流速(PEF)日内变异率或昼夜波动率≥20%。
3.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检查在发作期可呈过度充气征,缓解期多无明显异常;胸部CT检查有助于排除其他肺部疾病。
四、治疗与管理
1.避免触发因素:对于有明确过敏原的患者,应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宠物毛发等;对于因运动诱发哮喘的患者,运动前可采取预防措施等。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的患者触发因素可能不同,例如儿童哮喘患者可能因接触毛绒玩具等引发发作,成年人可能因职业性接触某些化学物质而发病。
2.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如吸入用布地奈德等)、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等)、白三烯调节剂(如孟鲁司特钠等)等。不同药物有其相应的作用机制和适用人群,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药物,但需注意严格遵循药物使用的一般原则,避免不恰当用药。
3.长期管理:建立哮喘患者的长期管理方案,包括定期评估病情严重程度、调整治疗方案等。对于儿童哮喘患者,要特别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在治疗过程中兼顾儿童的生理特点进行管理;对于老年哮喘患者,要注意其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需综合考虑。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哮喘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需更加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同时要加强对家长的健康教育,让家长了解哮喘的管理方法,如正确使用吸入装置等。例如儿童哮喘患者使用吸入糖皮质激素时,要注意正确的吸入技巧,以确保药物发挥最佳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
2.老年患者:老年哮喘患者常合并心血管疾病等其他疾病,在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老年患者对哮喘症状的感知可能不如年轻人敏感,容易延误病情,需要家属密切关注老年患者的呼吸情况等,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3.妊娠期患者:妊娠期哮喘患者的治疗需要特别谨慎,药物的选择要兼顾对胎儿的影响。一般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等,同时要定期评估哮喘控制情况,以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健康。